第十八章 族志
我拿起来这本族志,没有一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大串的内容都有很详细的描述,一些大的家族和望族一般都是用族志代替族谱的。因为族志的上面的很多东西可以很好的教育后人,族谱反而成了很次要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朱熹家训》了。到了明清之后,族志和族谱就混为一谈了,普通人就认为族志就是族谱了。
这中间最为典型的族志就是我们的孔大圣人的那本族志了,严格的按照这个模式来修的。除了孔家之外,另外还有孟子孟轲这一家,曾子曾参这一家,似乎龙虎山张天师一家也是如此。这些世家大族都是这样的,都对自己家的族志相当的严谨。
唐朝之后就废黜了九品中正制,削弱了士族把持政治的权利,族谱原本的攀亲戚求取官位的作用就淡化了。慢慢的族谱就是仅仅剩下了知道自己的家世的凭据了,偶尔也会祈祷意想不到的作用。到了宋朝之后就对记录族谱的制度完整的制定下来,约定俗成。原先的官修族谱变成私修了,一直到现在。
但是族志就不同了,族志包括了族谱,就是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在这其中包括了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唐朝之前有好几大士族,或者是好几大姓氏,都是当时名门望族。形成典型的门阀制度,相互之间不断通婚。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其中以陇西李氏最为高贵,是大唐的开创者。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这就是我们说的门当户对的来源,通过门阀来相互通婚。
那个时候族谱就是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谁谁是谁的儿子,谁和谁有亲戚关系,有没有出五服。那个时候记不住事情的就拿着一个这样简单的族谱,用来攀关系。只要是能够干涸这“五姓七族”攀上关系,那么就身价倍增。
第十八章 族志 (第1/3页)
其实在唐朝之前,族谱就是单纯的记录一下人的名字,还有这中间的联系什么的。尤其是唐朝之前是士族政治,就是士族把持朝政,对出身相当的看中。正是这种原因,才会产生了九品中正制。
阅读长生秘闻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