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 33 章
三年前,北人在边境开来重兵,意图再夺河西。
当时的河西,土人和当地人频起冲突,各戍地的将士人心不齐,惧怕北人,可谓内忧外患。原节度使无力应对,初战便以败北告终,又失一城。被革职后,河西局势岌岌可危,朝廷无人再敢担这节度使之职,唯恐河西丢在自己手里,担这举国骂名。
但谢长庚当时并未听从劝告,迅速荡清晋王的残余军队,便临危受命,立刻出京来到河西。这几年里,他练兵屯粮,攘外安内,以弱对强,身先士卒,硬是聚齐了人心,数次抵住北人的来犯,这才有了河西今日暂时安稳的局面。
那次之后,刘管等人,对他真正佩服不已,死心塌地。
刘管知他心思细密,算无遗策。但即便是现在,有时回想当初他不听劝阻冒险接任河西节度使这个职位的举动,刘管还是不大确定,他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初衷。
是不欲河西之地落入北人之手,要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的不利条件下也能把住全局怀了十分的信心,这才不惜孤注一掷,冒险出京
但不管怎样,最后他是赢了。回首当初的那个决定,也实在是个明智的举动。
面对这些顽固的土人,就连一向无往不利的节度使大人,也有些一筹莫展。
据刘管观察,被节度使送走了的夫人,倒似乎可以用作与土人打交道的突破口。
但这一点,自己能想到,以节度使的心思,不可能没有察觉。
他有点不明白,为何节度使不好好加以利用,反而把人给送走了。
但这种夫妻之事,自己一个外人,似乎也不便开口。且既送走人,必有他另外的考虑。
刘管话说一半,便停了下来,看着对面的谢长庚,见他依旧没有反应,仿佛沉浸在了某种思绪里,叫了一声“大人”
谢长庚回过神来,“哦”了一声,看向刘管,点头道“我知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管以为他想延揽人材。
过去数年中,谢长庚屡次平定内乱,声望日益高涨,还缺的,就是一场对外族的大胜。
刘管说道“此人是长沙国已故国相的义子,与慕宣卿一道长大,幼年曾在王宫做过伴读。袁虽年轻,但能力出众,为良将之材。长沙国与大人您缔结婚约前的那数年间,藩王混战,受到波及, 四境不宁,曾因地界纠纷, 与南蛮首领姜戎数次交战。当时袁汉鼎不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却已随老长沙王投军作战,立下过大功。如今长沙国里,除了陆琳尚可勉强主事,也就剩下这个袁汉鼎了。”
谢长庚沉吟着。
本朝延续至今,国祚式微,日暮西山,连内乱都无力应对,何况抵御外犯河西之北的三郡二十城,被北人陆续占去,民众每每谈及,无不义愤填膺,对朝廷的无能也愈发不满。
谢长庚当时得了长沙王的保举,入仕不过一年,刚在平定藩王的战事里崭露头角。
刘管等人,当时都在劝他,这个时候不宜接手河西这块烫手的山芋。万一不敌,不但身败名裂,从前的筹谋,也都将付诸东流。不妨故意放走晋王的残余军队,容他再次东山再起,兴兵作乱,这样,就能以叛乱未平军事缠身为由,巧妙地避开这个危机。等势力培植得足够了,河西那边也打得千疮百孔了,到时再出面收拾残局,事半功倍。
打重兵压境的强敌北人和打国中国的藩王,不可同日而语。以他当时的情境,没有必胜的把握,便不好趟这一趟浑水。
在他收到朝廷的急诏,召他入京之时,他正在扫荡晋王最后的势力。
他还有个本事。因为从前在吏部的便利,对各封国的情况了如指掌。上从王相, 下到百官,凡有官职份位者, 来历背景,他无不知晓。
谢长庚将刘管叫来, 问袁汉鼎。
33 第 33 章 (第1/3页)
谢长庚的手下, 有一人名叫刘管,极是能干,擅筹谋策事。此人从前曾在朝廷吏部做着小小的主事,怀才不遇, 深感郁闷,后又获罪于上官被流放,中途逃走,在谢长庚还行走长江水道时就跟了他,如今做了节度使府的属官别驾,实则也是谢长庚为数不多的秘密幕僚之一。
以如今的局势来看,他若能在对北人的战事中,改防御为反击,获得彻底胜利,夺回那三郡二十城,便是真正的人心所向,威望无二。他只要等到刘后的发难,以自保为由而起事,河西十数万将士,对他必唯命是从。他一呼百应,摧枯拉朽,试问,朝廷谁人能够反抗天时地利人和,他全部占尽。这个皇位,除非他自己不要,否则,天下还有谁能阻挡
大败北人之日,便是他易鼎登极之时。
见他半晌没有发声,刘管又开口道“节度使固然求贤若渴,更礼贤下士,但这个袁汉鼎,与慕氏关系匪浅,犹如一家,恐怕不大可能会被您所用。何况,河西如今也不缺良将。节度使与其延揽这个袁汉鼎,还不如”
他想说的另外半句话,有些不大方便开口。
河西内部,如今还剩一个隐患,那便是土人。
阅读辟寒金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