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一章巨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然这两年为了避免黄金白银流失,江户幕府开始收窄,但对于越国来说,财路依旧在。



    例如,越国把持着日本近一半的生铜出口,年盈利数万;出口数万石粮食入江户,也能得数万。

    政事堂宰相宗义真语重心长道:



    “如今我国耕地只有两万顷,不仅要养活二十万人,还要出口日本,朝鲜,已经不堪重负了!”



    越王闻言,神色一怔,旋即笑道:“那就继续开垦荒地。”


    “整个越国如此庞大,这才哪到哪儿啊,我的意思,至少要百万人才足够!”



    越王朱存楔认真道:“偌大的越国,咱们开垦的不到一成,这还远远不够。”

    这时候,首相兰胜则不急不缓,拱手道:



    “殿下所言正是,二十万远远不够,百万才能充盈我越国,甚至臣估算,越国起码能养活三百万众。”



    “只是殿下,多年来的移民,您也是知道,耕牛,房屋,口粮,农具,缺一不可,平均每户人家要花费十块银圆,才能站稳脚跟!”



    “也就是说,还要八百万?”越国一算数字,立马就变了脸色。



    这笔庞大的数字,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松江府或者苏州府一年的赋税罢了。



    但对于越国来说,却是泰山压顶。



    这些年来凭借着土地和商贸,越国一年平均赋税在二十万块左右,如果算上额外的金银差价钱,一年差不多五十万。



    而其中,越王一家就要五万块私用。



    官员、军队的供养,则要十来万。



    剩下的三十五万中,至少要拿出十万来安抚移民,让他们尽快的扎根,从而创造财富。



    毕竟移民是让人过来生活的,可不是把人从船上转运到越国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房屋和火炕,他们熬不过冬天;没有口粮,他们撑不到秋收;没有农具,他们无法开荒种田。



    毕竟那些碗筷家具什么的都带不过来,顶多带一口铁锅罢了,生产资料接近于无。



    就算这样,他们还要度过水土不服的困境,可谓是困难极多。



    这也是为何古代非必要,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的原因。



    在没有官府的帮忙下,普通的百姓想要在陌生的地方扎根发芽,三五年是最根本的,八九年算快的了。



    而往往大多数人则死在迁移的第一年。



    但朝廷帮忙,短短一年时间就能安稳下来,三年时间就能开荒种地,上缴赋税,形成良性循环。



    这也是朝廷户部支援数年的原因,藩国没钱粮,根本就招不到人。



    所以某些中不顾一切地迁民,然后就能让人扎根,只是做梦罢了!



    除非是那些世家大族和地主阶级。



    越国余下的钱粮,基本是都是修路,修城,修沟渠,开荒等等。



    可以说,目前的越国依旧处于建设阶段,还远远不到享福的时候。



    也是如此,越国的步兵只有两千人,水师商队五百人,丝毫不担心袭扰。



    那些虾夷人根本就敢来招惹越国。



    这样一来,每年顶多剩个十几万,得到猴年马月才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越国藩廷有意的控制下,朝鲜和日本百姓只是占据移民总数的一半,来自于大明的百姓,占据主导地位。



    做了德川家的女婿,越国凭借两国便利,金银铜的兑换比,每年就能获取二三十万块银圆的利润。


    这里的纬度与东北差不多,虽然没有临近西伯利亚,但却依旧属于苦寒之地。



    越国建立时,国都姑苏只有万人,而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很迅速。


    也是如此,在所有的藩国中,虽然越国土地较为寒酸,但却是最有钱的。


    而像是朝鲜,稀缺金银,铁矿倒是较多,故而也能获利。


    “殿下,人口不宜再多了!”

    大量的金钱让越国有能力进行大范围的移民,每年上万汉民涌入,短短六七年的工夫,越国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万。



    其中汉人达到十二万,日民五万,朝鲜两万,再加上近万人的虾夷人。

    对于大明来说是酷热,但对于越国来说,却是正当时。



    越国建立在虾夷地,也就是日本后世所设的北海道。

    第四十一章巨匠 (第1/3页)


    夏日炎炎,整个北方都开始被烈日灼烧,而南方却已经入夏一个多月了。

    “你要知道,秦国就有八百万人了,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我越国可不能只占人家一个零头吧?”



    “不然往外带出去,我的面子往哪搁!”



    宗义真苦笑。


    果然越王还是年轻气盛。



    不就是参加了绍武皇帝的万寿节吗?怎么回来就如此寂激进了!

阅读大明世祖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