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七章 陛下,臣回来了!【求订】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说鞑靼人大举寇关的可能性极大,到时候九边之地怕是又要因为鞑靼人而狼烟四起,动荡不安了。



    不过李桓却一点都不后悔,虽然说因此引来了鞑靼人,但是李桓也知道,即便是他没有带人前往草原屠了壶里部、黑河部,鞑靼人该南下寇边还是会南下寇边的。

    看了杨一清身边的一众军中将领一眼,李桓心中一动道:“此番李某回京,定然会奏请陛下,催促兵部官员核验诸位的军功,到时候朝廷肯定不吝封赏。”



    虽然说李桓已经将承诺的赏赐以金银财物的行事发放了下去,但是对于一部分军中将领来说,金银之物远远没有加官进爵的诱惑大。



    所以说这会儿听李桓这么一说,不少将领眼中都闪过兴奋的神采。


    在他们看来,有李桓这位钦差做保,他们的功劳肯定能够直达天听,到时候朝廷的封赏肯定不会轻了。



    “末将等多谢钦差大人。”

    一阵马蹄声传来,就见几名将领纵马而来,为首的正是随同李桓出征的卫指挥使任平、关征。



    翻身下马,就听得任平、关征二人向着李桓见礼。



    李桓打量着几人,只听任平上前一步冲着李桓开口道:“大人,五万征召的大军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开拔,还请大人示下。”



    李桓闻言微微点了点头,他在陕地征召了足足十万青壮,为此耗费了大量的银钱、田亩、钱粮,但是收获却也相当之大。



    十万吃苦耐劳的青壮绝对是最佳的兵员,这些青壮只要经过严格的操练,上得沙场打上几仗,不敢说能够成为精锐中的精锐,但是绝对要强出先前的京营士卒百倍。



    十万兵马在李桓的命令之下,抽调了缴获的上万匹良驹,组建了一支万人骑兵队伍。



    李桓的目光落在关征身上道:“关指挥使。”



    李桓话音落下,关征立刻上前一步,恭敬的向着李桓一礼道:“末将在。”



    李桓看着关征,神色肃穆的道:“关征,此番本官回京,只带回一万骑兵,四万步卒,本官留你在陕地操练剩下的五万兵马,你可有信心为朝廷,为陛下操练出一支精锐敢战之师来?”



    关征正色道:“属下必竭尽所能,不负大人所望。”



    李桓闻言,哈哈一笑道:“你留在这里,只管操练兵马便是,钱粮之物我已经留下,若有所需,可向巡抚杨大人求助。”



    说着李桓目光看向杨一清。



    杨一清捋着胡须微微颔首道:“大人尽管放心,大人留下这些兵马本就是为我三边考虑,若是关指挥使有什么需要的话,下官毕竟竭尽所能,全力相助。”



    原来李桓将十万大军一分为二,一部分带回京师充实京营,一部分留在陕地操练,不用说,李桓之所以留下这些兵马,其用意如何,别人看不出,身为三边总督的杨一清心中却非常有数。



    安排好这些,李桓冲着众人拱了拱手道:“诸位,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某就此别过!”



    以杨一清为首一众人向着李桓还礼道:“下官等恭送钦差大人。”



    一名锦衣卫将李桓的坐骑牵来,就见李桓翻身上马,随后数百名随同李桓一起回京的锦衣卫也齐齐翻身上马。



    “走!”



    登时在一众人的簇拥之下,李桓纵马而去。



    城门口处,一众官员看着李桓远去的背影,登时松了一口气,感觉一直以来压在身上的那一股无形压力终于消失了。



    京师



    乾清宫,御书房



    朱厚照端坐在那里,目光落在李东阳、杨廷和、王阳明、刘宇、刘瑾几人的身上。



    此时李东阳正向着朱厚照道:“陛下,按照您的吩咐,京郊的京营驻地已经由工部派人重整修葺过,足可以容纳十几万大军进驻。”



    朱厚照闻言,眼中流露出几分笑意,微微颔首道:“此事工部做的不错,李桓卿家此番回京,自陕地带回了一万骑兵、四万步卒,有这些人马充入京营,介时京师可调动之兵马便可以达到十万左右,诸位卿家也不用再担心京师防御空虚了。”



    说着朱厚照稍稍沉吟一番又道:“前番李桓卿家派人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章,内阁那里商议的如何了,李桓卿家同三边总督杨一清出关屠灭壶里部、鞑靼部,边军将士的封赏,兵部还有五军都督府也该拿出一个章程吧。”



    李东阳稍稍犹豫了一下,而此时兵部侍郎刁琳站了出来,神色肃穆的向着朱厚照道:“回陛下,此时兵部的意思是联合五军都督府抽调几名干员前往三边,核定军功,然后再做封赏,否则无所依凭,何以封赏,岂不是令大明天下诸多将士寒心。”



    朱厚照闻言不由的皱了皱眉头,淡淡的看了刁琳一眼道:“哦,这就是内阁的意思吗?”



    李东阳轻咳一声向着朱厚照道:“陛下,毕竟朝廷的程序就是如此,大明素来最重军功,自然关于军功之核定也是最为严格,否则的话,地方上随意呈报,岂不是乱了章法。”



    朱厚照微微颔首道:“既然如此,那么一切便按照章程去执行便是。”



    大明统治天下万民,所依仗的就是各种章法,若是身为天子都自乱章法,那么这就是天下大乱的先兆,朱厚照不是昏君,所以不会去破坏什么朝廷法度。



    况且李东阳所说的也是正理,事关军功,必须慎之又慎。



    不见一旁的王阳明、刘宇乃至刘瑾都没有开口反对吗。



    李东阳躬身一礼道:“陛下放心,臣已经会挑选得力的干员前往三边之地,一旦核实,必然会按照朝廷的章程封赏,必不会寒了边镇将士的心。”



    听李东阳这么说,朱厚照无比满意的冲着李东阳点了点头道:“朕相信李卿。”



    与此同时,王阳明上前一步向着朱厚照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看了王阳明一眼,朱厚照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道:“王卿家有何事?”



    王阳明深吸一口气上前向着朱厚照道:“回陛下,臣请陛下加开恩科,恩泽天下学子。”



    众人闻言不由眉头一挑,加开恩科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要知道这可是涉及大明取士之根本。



    按照规定,开科取士乃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俗称乡闱,而考试的地方则被称之为贡院,因为考期在秋季八月,因此又被称之为秋闱。



    此为乡试,乡试考中者便是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被成为解元。



    譬如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只看其复杂程度,可见历朝历代的朝廷对于科举的重视以及科举的重要性,如今正是正德三年冬,乃是戌辰年,明年是己巳年,后年才是庚午年。



    也就是说,下一次科举开科取士的话,须得等到正德五年,也就是两年后了。



    春闱也就是在今年二月才完成,也就是说朝廷今年才完成了一次开科取士,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刻杨一清正同李桓低声叙话。



    李桓看着杨一清道:“杨总督,你身为三边总督,此番李某连屠鞑靼人两个部落,也不知鞑靼人会是什么反应,不过还请杨总督能够提高警惕,严防鞑靼人寇边。”


    据说事后无论是差役还是民夫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或者说惊吓。



    当然同样受到冲击以及惊吓的还有西安府的一众大小官员,直到现在动不动就想起不久前那冲击人心的场面。


    李桓很清楚,他此番在草原之上屠了两个鞑靼人部落,那位一统了鞑靼各部的达延汗若是想要坐稳他那草原共主的位子,必须要为壶里部、黑河部讨一个说法。


    君不见大明这数十年边军没有踏足草原一步,鞑靼人还不是年年南下寇边。


    杨一清有出将入相之才,若是有心防备的话,鞑靼人想要寇边还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至少想要从其坐镇的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重镇入寇没有那么容易。

    听了李桓的话,杨一清捋着胡须,眼眸之中闪过一道精芒道:“李大人尽管放心便是,下官身为三边总督,定然会严防鞑靼人入寇,绝不使三边有失。”



    李桓闻言笑道:“有杨总督这话,李某也就安心了。”

    陕地一众官员此刻正聚集在城门口处,以陕西巡抚、三边总督杨一清为尊,众人正恭送钦差李桓回京。



    自前日李桓亲自坐镇法场,连斩一百多名官员及其亲眷,一时杀的刑场之上血气冲天,单单是为了清理法场,府衙便派出了数十名差役,征召了上千的民夫,整整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算是将法场清理干净。

    第二百三十七章 陛下,臣回来了!【求订】 (第1/3页)


    古老的城门之外

    李桓微微颔首,目光落在一旁的锦衣卫千户岳不群的身上,李桓缓缓开口道:“岳千户,别忘了自身的职责。”



    岳不群神色一肃道:“大人尽管放心,属下定然会整顿陕地锦衣卫,为陛下之耳目。”



    听到岳不群这话,边上不少西安府的官员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


    可是锦衣卫本就是天子亲卫,乃是众所周知的天子耳目,天下各地哪里没有锦衣卫,锦衣卫强势,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可是不管他们心中如何想,却也奈何不得锦衣卫。



    不少官员看了岳不群一眼,似乎是想要将岳不群这位陕地锦衣卫千户给记住,然后尽可能躲着对方,别被这位给盯上了。

阅读从百户官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