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如海笑道。



    李粹光号芝峰。

    林如海感受到将军意有所指的目光,脑海中高速的运转。



    勋贵出身,高中探花,担任兰台寺大夫,又在全天下最富庶,最激烈的巡盐御史一职上,坐稳了多年。



    现在已经四十九岁的林如海,已经一只脚踏在知天命的门槛上。


    天赋,学问,见识,经验,大局……



    可以说。

    见状。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来。



    车厢中,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在道路上发出的声音。



    “将军,前方就是镇江城,是否要入城休整?”。



    车厢外,突然传来了询问。



    “不停留,照正常行军,野外扎营。”



    队伍数千人。



    入城和不入城,消耗的物资不同,对百姓的骚扰程度也不同。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



    自己有这份觉悟,那么金江镇的官员们,现在,或者未来,还会保持住这份爱民之心吗。



    唐清安受够了藩国勋臣,那股人人散发的恶臭气息。



    朝鲜也有忧国忧民的人,也有不错的制度,例如大同法。



    但是核心还是要靠人。



    当两班从根子上烂了,在多的优秀的学问,以及多好的政策,也不过空中楼阁。



    金江镇数百万民,论起规模来,也算是一国的规模,且是不弱的一国。



    作为平辽侯,唐清安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官员的身上。



    随着金江镇的强大,以及民生的发展。



    富裕将会很快的到来。



    那么从贫困,战火中走出来的官员们,有多少人能抵抗的主温柔富贵之风的诱惑呢。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想要抵抗住诱惑,需要靠自律,不然就会伸手,不论多么严苛的律条。



    一路经过的田亩,百姓的劳碌,秋收中,人人露出的满足的神态,唐清安升起了愉悦的心情。



    重新洗涤了他那麻木的心。



    “一江之隔啊。”



    唐清安感叹道。



    哪怕没有金江镇,辽东的生产力也远远高于隔壁的藩国。



    只要隔壁藩国的勋臣,哪怕心中有一丝的百姓,而不是全部放在争权夺利上。



    那么辽东的先进的耕作方式,就会传入藩国,增加其国家的积蓄。



    作为这个时代眼光最超凡的人,他能清晰的知道,藩国有那些可以轻而易举增加国力的举动。



    历史上,因为辽民的投奔朝鲜,带去了各种先进的技术。



    例如辽东的水库,灌溉技术,凿山通渠的技术,辽东的农具,插秧法……



    让朝鲜山区乃至沿海之地皆被开垦,水田面积扩增,从原来的旱田为主,变为水田占一半以上等。



    两班勋臣们不愿主动的学习,靠着被动接受的辽民技术,如此便利下,多出了不可计数的田亩,和增加的天量的亩产。



    数十年后,藩国国内太平,没有外敌,仍然一年就饿死百万人。



    无数增加出来的积蓄,被两班勋臣们瓜分一空,没有丝毫落到百姓的头上。



    那么大周国内的勋贵官员们呢?



    自己暂时解决了蛮族之患,哪怕朝廷在辽西,登莱等地,仍然投入了众多的物资财力以防备自己。



    但是没有历史上蛮族入侵国内的事迹,从这方面来说,大周是比同时空的大明要更轻松些。



    但是观朝鲜两班勋臣的行径,对比国内勋贵官员,属于一丘之貉。



    只怕再多的利益,也填不满他们的胃口。



    国家不是亡于流民,而是亡于勋贵官员啊。



    此次的朝鲜之行,所见所闻的触动,不能不让人感慨,很难对勋贵官员们抱有希望。



    无论如何形势。



    大周能让百姓国泰民安,那我就死在征服的道路上,为民族空间的开拓死而无憾。



    如果大周让百姓困苦,民不聊生,无法生存,义军遍地,那我就有拯救百姓出水火的责任。



    同样的勋贵,能成为国家柱石,也能成为国家祸害。



    第二次的更加长久的朝鲜之行,不得不让人警惕,唐清安思考着金江镇。



    金江镇立镇数年,开拓之局,官员向上,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能让这种风气消失,甚至沦为奢靡之风。



    只有保持住这股风气,那么人心就不会变。



    金江镇,需要一股自己的学问。



    对于学问。



    眼前的人是不二的选择。



    林如海入金州,其才华与学问,长久以来,无人不惊佩,能担负的起这份重任。



    林如海听到将军的感叹,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



    金江镇的强大,不是因为十万兵。



    而是因为民心所向,上下一心,才结出了十万精兵的一颗果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林如海回头,笑着向将军说道。



    “辽东当年政治昏暗,官员武将贪慕成风,人情大于法度,军户百姓流离,逃奔草原和老林。



    而将军建立金江镇,保持了一股向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粹光也是两班勋臣出身,经历过倭寇侵朝的战争,先后三次出使大周。



    正因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触,所以他的笔下,介绍西方国家情况时,记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态度较为新奇。


    现在有了眉目,很快就对号入座,记起了此人,以及他的著作。



    作为科道上的探花,记忆定然非凡。


    让我增长了一些想法,且扩大了眼界,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将军慧眼识物,令人佩服。”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


    夸赞义军的将领,认为歼灭倭寇,恢复国家,全靠义兵的力量等等,是一个以实为重的达者。”

    虽然知道林如海大才,可是和他的接触,长久下来,每每细事中,都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才能。



    “在海禁的氛围下,主张发展海贸,指责两班勋臣的党争,认可在倭寇入侵时百姓们的抵抗。

    芝峰是一个人的别号,在朝鲜颇有名气,但是自己入朝时,此人已经去世。



    所以林如海开始时没有想到。

    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 (第2/3页)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那段时间除了公事私事,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朝鲜的书。

    此人是一名国才。



    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林如海,论起关系,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



    林如海向来稳重。


    能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坐稳这些年,能沉得住气,经得起压力,是必要的德性。



    他猜到一些将军的心思,但是他不说。

阅读红楼从辽东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