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五十二章 恭顺帝改年号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家卷关乎军心。



    普通的流民军们,没有上层人那么多政治顾虑,为了权利不在乎家卷。

    驴子要是惊了,或者下坡失控,越是危急,越是要临危不乱,井然有序。



    所以龙在前命令大军在此地休整一日,恢复军中的精力。



    “下官既然为此地父母官,既要对得起新王的信任,也要对得起百姓,方不负所学。”


    “说得好。”



    龙在前赞扬道。

    新王的流民军,其余不提,从起事以来,就是所有的流民队伍中,军纪最好的一支。



    无论当初是初次占领山西时。



    哪怕他还是流动作战,没有积蓄治理地方,想到的方法,是把金银留到地方上,以金银拉拢地方,他则带着大军在外流动作战。



    法子虽然失败,但新王的确在为民请命,立新天地,这句政治口号而努力。



    所以当他去年占领河南时,不用再流动作战,立刻就开始治理河南。



    “不催科”,“三年不征粮”是他向百姓们的承诺。



    对于贫苦无地的贫民,他命官府为之提供耕牛、种子,还规定了保护耕牛的政策。



    制定各种规矩。



    “禁杀人,偿命;且约杀牛一只,赔马十匹。”



    在荒地上,募民垦田。



    直接占领周宗室、官僚地主以及无主荒地进行屯种,借以解决部分军需,免除或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种种举措。



    核心一点就是刮大户补百姓。



    导致虽然有读书人出面为他做事,但更多的读书人在骂他。



    “咱知道很多大户恨咱,如果你是那些普通官员,咱也不耐心跟你解释。”



    一身杀伐之气的龙在前,眼睛里透出真诚。



    对于能治理好地方的官员,龙在前是极为重视和礼遇的。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自己的名声败坏,读书人么,话不都是他们说的。



    不过他是无所谓的。



    本来就只是为了老百姓。



    否则也不会喊出为民请命,立新天地的口号。



    至少。



    现在的他,心底里仍然认为自己是老百姓,没有生出旁的想法。



    “老百姓们要饿死了,大户们却不愿拿出粮食,虽然粮食的确是他们的,但是人都要饿死了。”



    龙在前解释自己的行为。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任你们圣贤各种大道理,也抵不过事实。”



    “事实就是老百姓们要饿死了,既然要饿死,那肯定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



    “学问,道学,道理都是虚的,老百姓要吃的,谁挡住他们,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大户们认为粮食是他们自己的,放不放粮是他们的自个的主意。”



    龙在前冷笑一声。



    周华美脸色暗然无光。



    他到底也是读书人,很难全盘接受新王的思想。



    新王说话虽然粗鄙,可真不能小觑他。



    几句话下来,自己无法反驳。



    “这只是他们自个的认为,道理不是他们说的算,既然要饿死了,老百姓们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谁有粮食,就找谁。”



    “你们不但要拿出粮食,有多少拿多少,容不得你们说的算。”



    “这就是要饿死了的老百姓们的道理。”



    龙在前难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封城。



    他是十二万分的不愿被金江军攻破。


    龙在前看向眼前的年轻人。



    从湖广的时候,他命令全军急行军,进入了河南境内,越是靠近开封,他越是放缓了行军速度。


    城中的物资补给是一样,而最重要的是城里流民军的家卷。


    家卷能影响他们的行动。


    例如赶大车的时候。

    说不得金江军能威胁他们,靠着控制了家卷,招降许多的人。



    但有些事哪怕危难近在眼前也急不得。

    告示牌坊上张贴的公文,经过了半年已经破烂不堪,但依稀可以见到部分字迹。



    “周华美,让你当此地县令,看来咱没有看错人。”

    第五百五十二章 恭顺帝改年号 (第2/3页)


,“三年不征粮”……

    “如果大周的官都能像你一样,又如何会出现咱龙在前呢,谁不愿过太平的日子。”



    新王是流民出身,低层的奋斗史。



    本来出身低微,又是反抗大一统帝国,可谓是天下第一等难事,古往今来,几千年的时间长河,只有一个人做到了。


    眼界,个性,思想,乃至外部压力,外部需求等等,避免不了很多的缺点。



    但也无法掩盖他的优点。

阅读红楼从辽东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