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三十九章 算账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为啥叫「反向倾销」?



    因为棉花的原产地就是天竺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华夏之前华夏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唐朝时期,据说棉花有传入,但并未引起重视,而在铁血大宋以前,华夏只有「绵」字,没有「棉」字。

    一般而言,仅松江府一地,棉纺织品在明代中叶(嘉隆万时期)年产量大约1500万匹,外销1300万匹,官府税收150万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棉纺织品的年产量则高达一亿匹。



    所以只要打通到天竺的商路,天竺与阿拉伯的贸易是一体化的,也就能够间接卖到阿拉伯了,即便不跟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比,就比对一百多年后的大明,现在手工工场通过水力大纺车形成的产能和对外销路,是基本一致的吧?



    因此,一年外销1000万匹棉纺织品,每匹利润0.05两银子,总利润50万两白银,这个估计是极为保守且可靠的。事实上,即便纯利润达到70—80万两白银,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物美价廉就是最大的杀招,这个时代可没什么贸易保护的意识,更别提关税壁垒了。


    「松江棉按50万两算,那就还剩68万两的缺口。」



    以最保守的估计,不算日本那头的非武装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收益,也不算松江棉可能多赚取的利润,最后的缺口,就剩下这些了。

    夏原吉放下茶杯,把桌子上的纸在旁边的火盆焚烧完,一边烧,一边回答道:



    「查到了,前代的这些东西不好查,都分门别类放在另一处连通的屋子里了,姜师且随我来。」



    两人来到了户部的另一处临时存档的地方,这是一个三间的屋子,中间隔断被打通了,



    里面不同的架子上放着密密麻麻的文书,而从桌子上的账本和算盘来看,此前应该有不少人在这里工作。



    事实上也是如此,户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清点此前的盐税数据,为的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想要对盐法动刀,想要摆平这些被开中法养出来的怪物,光是把早就烂透了的验证衙门做些外科手术式的除贪是没有用的,必须要从根源上整治。



    而姜星火一贯施政的态度,就是那套「无调查勿发言也」,先把事情的事实研究清楚,然后再说怎么动手。



    夏原吉拿出整理好的数据结论,挨个解释给姜星火看。



    「宋朝巅峰人口过亿,每年盐产量大约在10亿斤左右,两宋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盐场,这跟大明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而且由于两宋始终控制着两淮流域,直到南宋灭亡前夜,两淮防线都没被蒙古人突破,而宋朝时期,两淮盐场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二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绍兴二十七年的记载,淮南产盐就达到380万石(宋代度量衡1石=120斤,约合4.56亿斤),而根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也就是说当时宋代的盐引,一引是116.5斤,跟一石区别并不大。」



    「那宋代的盐税收入是多少?跟人口一样,也按峰值数据来算,这样方便等比例带入到大明来估算理想数据。」姜星火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问道。



    「宋神宗的时候,宋廷官盐把盐引卖给盐商,一引价格不变,还是6贯钱,但是盐税达到了1200万贯,也就是卖出了200万引,大概是卖出206万石。」



    「不对。」



    姜星火先打断了夏原吉的话,捋了捋思路。



    「按理说,北宋的盐产量一年是800万石,约合10亿斤,而北宋人口1亿,每人每年食盐用量大概10斤?」



    「不到10斤,产量一直是富余的。」



    夏原吉解释道:「《管子》上写得明白,'齐人食盐之数,一年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这是春秋战国时候的事情,但齐国是产盐大国,而且盐食用量的变化始终不大,即便有上涨,北宋也最多每人每年7斤。」



    嗯,按照度量衡来换算的话,齐国的一升约等于200毫升,齐国的食盐标准也就是男人6克、女人4克、小孩不到3克,现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饮食健康标准也是每人每天6克。



    而每人每年7斤盐,是按10克每天的标准来计算的,北宋时期能不能有这个标准尚且存疑,所以只能按最多每人每年7斤来计算。



    「那也就是说,北宋人口1亿,每人每年7斤,年耗盐量7亿斤,而产量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算上运输和仓储费用,在零税率或低税率的通商条件下,每一匹出口的松江棉,都能赚到0.05两银子的利润。



    利润率高达50%。这无疑是一门好生意。


    即便为了保护国内的家庭手工纺织业,维持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暂时不被撼动,只往国外



    倾销商品,手工工场出产的松江棉,依然可以打价格战,把国外棉棉纺织品的价格倾销到0.15—0.16两银子/匹来竞争,也就是说把国外的棉纺织品价格拉到跟大明国内一个水平,同时让国外的棉纺织业无利可图。


    而且松江棉的贸易还有两个优势,第一个是鉴于松江棉的物美价廉,外国的权贵阶层,是一定会大量购买囤积,自己主动做买办帮助大明冲垮本国的棉纺织业的;第二是安南和占城的市场被占领后,郑和的船队只要继续西行,不需要走太远,抵达天竺建立稳定的贸易站,就可以把松江棉反向倾销到天竺和阿拉伯地区。


    即便如此,棉花大量传入中原,也是在宋元时期了,「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大明从洪武年间开始,棉花走进平常百姓家,让百姓终于获得了一种平价保暖物,不用像先人们那样穿着缊袍在冬天瑟瑟发抖了,所谓「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便是如此。

    事实上,正是蒙古人的世界大征服,才促成了这种广泛的、跨地域的资源交换。



    而正是在这种变化到来以后,华夏、朝鲜、日本、安南、占城,才开始大力发展棉纺织业。

    大明现在的家庭棉纺织品成本价0.13—0.14两银子/匹,售价是0.15—0.16两银子/匹。



    而手工工场通过水力大纺车和集中劳作生产出的棉纺织品,成本价是0.09—0.1两银子/匹。

    第四百三十九章 算账 (第2/3页)


本都是成本价0.17—0.2两银子/匹,售价是0.3两银子/匹。

    「还是得从盐法开刀。」



    姜星火沉吟片刻,问道:「此前要调查的数据,都查到了吗?」



    绕来绕去,这么大一个窟窿,核心还是在盐法上。


    夏原吉自然清楚姜星火今天前来的目的,事实上对于姜星火身上的压力,他是感同身受的。



    变法到了如今的阶段,说什么都没用,只有把成绩做出来,才能击溃一切阻碍,继续推行下去。

阅读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