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数学大爆炸
黄淮不可思议的说道:“现在的人们大气不敢出,生怕受到牵连,他们怎么不在乎呢。”
“皇太孙殿下最优待学者,他们置身事外,有什么好在意的。”
说什么什么就来了。
解缙才说完后的第二天,京城的街头,真有两名学者打起来了。
惊动了巡检丁差,他们也只能分开两人,他们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学者们的特权。
他们无权处理学者,只能问学者是否要追究责任。
如果要追究责任,就要去请科技司的官员出面,章程很繁琐,又费精力又费时间。
周先生来了一趟京城,当然不会空手而归,《数学符号大全》是几个人联合发表的,显不出他的本事。
如果不是京城的图书馆不提供住宿,他甚至要住在这里了。
过了一段时间。
朱高炽听闻礼部官员迎接朱棣的行动安排,批复了同意,闲暇的时间,看起了今日的报纸。
老规矩,先看技术报。
“商朝时期,先民商高先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发明了勾股理论,并完成了证明。”
“我中华文明农业技术之发达,举世无双,而农业又离不开天文,天文则离不开数理。”
“早在商朝时期观察天文,古时作天文测量和订立历法,提出天没有台阶可以攀登上去,地又不能用尺寸去测量,数是怎样得来的难题?”
“先民商高先生提出了他的矩理论,数是根据圆和方的道理得来的,圆从方来,方又从矩来。”
“矩是根据乘、除计算出来的。”
“商高先生提出的“矩”,原是指包含直角的作图工具,勾股测量术,并用3:4:5举例分析完成证明。”
“在证明过程中,还指出了矩的用途,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朱高炽看得有些吃力。
仿佛早已死去的记忆在攻击他。
“商朝之后,到了周朝,人们需要更准确的计算方式,先民荣方先生提出如何计算太阳直径和日地距离的难题。”
“周朝先民陈子先生完成了证明。”
“他提出用长八尺(注:当时的一尺等于今日的零之六九尺)的空心竹竿对准太阳,则在竿的一端观察到太阳正好掩住竿另一端的中孔,由此得到太阳到地面观察点的距离/太阳直径=竹竿长度/孔径=八十:一。”
“另外,把八尺长的竹竿竖在周王城中一块空地上,当作“表”,也称“髀”;可以观察到,在每年夏至日正午,表的日影最短,为一尺六寸,并且朝着正南正北方向,每过一千里,表影就短一寸。”
“于是,在表影长为六尺的那天正午,表正南六万里处日下无影;运用勾股定理和比例方法算出,那时太阳到地面日下无影处的距离为八万里,太阳到王城观测点的距离为十万里,进一步算出,太阳的直径为一千二百五十里。
朱高炽看完后。
忍不住笑了。
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公里,太阳的直径是一百三十九万公里。
所以日地距离与太阳直径的比约为一百零七比一。
这里的结果是错的。
错的不是公式,而是周朝的古人,认为地是平的,所以尽管运用了正确的数学原理,他们算出的误差还是很大的。
其中包括的直角三角形理论,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比西方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并证明了勾股定理,时间要早了整整上千年。
如果再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几何学,可以直接拍到他的脸上,这可比《几何原本》早了一千多年。
而西方的《几何原本》公元前三百年问世,但是很快就彻底失传了,不像中国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代代传下来的的。
当然。
后世《几何原本》里面的内容是伟大的,不过原版的《几何原本》里面讲的什么,谁也不知道,已经是历史的秘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技术报的这篇稿子,引发了学者界的地震。
京城内外不能理解。
“他们几个人凭什么就定义了符号,为什么要用他的符号。”另外一名学者向技术报投诉,要求技术报撤回这篇稿子。
许多的学者纷纷投诉。
内阁。
解缙倒是理解。
解缙忍不住笑道:“这可是话语权的争斗,别说争吵,就是有人打起来我都不意外。”
“不就是符号吗,我看他们恨不得要打起来。”
“哈哈。”
在技术报——数学刊上,发表了他们的成果。
这期的数学刊,引发了很多数学家的不满。
第五百三十六章 数学大爆炸 (第2/3页)
文字等于、乘以、相除、又、分等等,标注了详细的概念,配上他们画出的符号。
两名学者互相瞪了眼,都没有追究对方。
周先生他们的行为,又打开了一道大门,引起了学者们制定定义的兴趣。
这可不是什么难事,又能在技术报上发表文章,获得名望,还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谁不抢着做呢。
手快有,手慢无。
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