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三十章 朕不愧于天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今年分的怎么少了些?”



    “是啊,比往年少了三成呢。”

    这里的田地,每家都没有放弃,大多三五或六八亩一户人家。



    田地里的收成,成为一家人的口粮和日常所用,而妇人们靠着手工,提高了家庭的收入,导致了浙江地区的一日三餐的习俗。



    整个世界很难有这么奢侈的地区。


    一日两顿饭都已经是不少地区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何况一日三餐,撒马尔罕地区的百姓们,在明军没有到来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商贩被众多的妇人包围,妇人们穿戴不多,甚至有露着胳膊的女子,不过没有人在意。

    不久后。



    小商贩离开了,各家也带回了各家的“原料”。



    村庄恢复了宁静。



    日下炊烟起。



    老妇人去做饭,儿媳妇脱下了衣裙开始干活,身上只裹着薄薄的布巾,头发也盘了起来,双脚踩着纺织机的踏杆操作,布巾落在两腿之间,随着妇人的动作一晃一晃。



    赤裸的上背,因为农活是家里男人去干的,竟然白花花的一片。



    双手操作纺织机,摇摇欲坠的裹巾,仿佛下一刻就要滑落的样子,看着回家来的男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各家的妇人都在忙。



    男人们也不会去串门,玩乐也是在村头。



    前段时间刚忙完农活的男子们,被太阳晒的黝黑,露出大门牙吹牛侃大山。



    如果历史没有变化。



    再过五十年,中华大地彻底恢复元气后,整个世界最畅销的商品,将会在这里源源不断的供应给全世界,包括大明各地。



    高度的经济发达,又催生了男女平权等各种先进思想。



    “今年少了三成,就怕明年还会少。”



    “听说城市里开办的工厂,产量高的很,比我们的还要精细。”



    “不可能。”



    “咱们这里做的是丝料,和其他的布料不同。”



    谈起各类的布料,男人们也头头是道。



    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其中最吹嘘的一样技术是珍妮机,珍妮机不是织布机,而是纺纱机,属于手摇的方式,可以一次性纺出多根纱线。



    手摇纺纱机,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被淘汰了。



    取而代之的是南宋松江府出身的黄道婆,她改进的脚踏式纺纱机,在效率提高的时候,更解放了双手,用脚踩的方式,一个人就能操作完成。



    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等的出现,让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从纺纱到织布,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产业。



    所以男子们这里虽然只负责织布,可对于其他的行业也很熟悉,并不算陌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终归要去看看才好。”



    有男子提议。



    去陌生的地方,没有人敢去,主要是舍不得花钱。



    道路上出现了一辆马车。



    马车经过了村庄。



    年轻的周承志,疲惫的靠在车相壁,没有心情下去,继续探访此处的地方,准备结束行程,返回京城。



    透过车窗。



    看到了祥和的村庄。



    周承志内心感叹,工业化浪潮,这个浪潮多么准确的形容词。



    人们犹如蝼蚁,哪怕是大富大贵之家也是如此,尽力挣扎于巨浪之中,风平浪静后,每个人重新换了新的位置,而许多的普通人,恐怕事后都没有反应过来。



    回去后的周承志,与他的同僚们,交换了各自的调研结论,最后由他们的组长组织起来,形成册子递交上去文华殿的文书房。



    册子很快摆在了朱高炽的案台。



    这类的册子,将会成为朱高炽了解国家各地的方式之一。



    “从大明建立起始,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日异月新,三十年来,各类传统的机器,成为了每户家庭的标配,也就是生产资料。”



    “手工纺纱机,手工织布机,成为各家家具的一部分,嫁娶的聘礼和彩礼等,每日里,各家的屋里,回响着咔咔声。”



    “如此来看,可谓是江淮地区的黄金时期。”



    “这些手工业家庭们,家里有农田,又在家里进行有序的工作,经济的富裕,保持了人们的活跃,因此江淮地区的道德水平略高。”



    “他们讲究道德仁义,靠着手工已能让家里生活过得舒适,还有几亩田的收获,身兼两个职业,对于当下时代的他们,的确比外地的百姓们过得要好。”



    “不过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有缺点。”



    “农活上不如别的地区干的精细,相比较而言,马马虎虎,只是将种地当做一种副业,农业产量要少于其他地区。”



    “因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居住于城市郊区,或者更远的地方,他们的消费不高,甚至保留了传统农村的自给自足的方式。”



    “虽然他们通过生产创造了财富,可财富并没有循环起来,导致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不能更加的完善,属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方能真正的刺激当地经济循环。”



    “根据调查,他们有一半的人以上,终生没有去过城市里,大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连周边的村落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家的。”



    “王家的。”


    农忙后,商人们的身影多了起来。



    “李家的。”


    小商贩推来的推车上,装着卷好的丝料,一筐一筐叠放整齐,刚进村,各家的男女就围了过来,商贩不急不忙的,按照以往的规矩,把车上的丝料分给各家。


    妇人们七嘴八舌。


    和北方各地不同。

    一边说一边挑拣,她们的眼睛和手,是最好的检查手段,只需要看上两眼,用手摸一摸,就能知道丝料的好坏,不会被劣质品欺骗。



    她们要把这些丝料纺织成布料,又被商贩收走,交回给商号,而她们则会得到手工钱。

    东山。



    下钩子村。

    第六百三十章 朕不愧于天下 (第1/3页)


    浙江金华府。

    小商贩眼睛滴溜溜的看。



    看了多少年也看不厌。



    “回去看你娘老子去,往哪里看呢。”一名老妇人上前敲了敲小商贩,周围的女子们呵呵笑了起来,丢了脸的小商贩,没意思的摇了摇头。


    外面的男子们也傻笑着。



    其中一男子,看到母亲打小商贩,嘴上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