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
不然北平的新学,还有最近兴起的兴学,为什么日益强盛?因为符合社会潮流,人们内心的期望。
百姓们不希望头上有作威作福的官员。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天下人的希望。
百姓们希望的是安居乐业。
只有强者,才会希望乱中牟利。
尚书的神情,不少人看在眼里,也就没有人捧着学者了,学者说了半天,没有人附和自己,讨了个没趣,失去了兴致,没多久也就离开了礼部。
“送去文华殿吧。”
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会的舆论,都迫使吕震大度。
明朝的社会风气,并不是清朝的社会风气。
清朝讲究尊上。
主子的一套,已经说明了一切。
同样的打杀奴仆。
后者是主子杀奴,法律上不过是罚银等规定而已,一个是“义父”杀“子”,不光法律上会被惩罚,道义上也会被舆论所谴责。
例如早期民间煤矿不上报,矿内有各种违法的事情。
有这些现象,不代表法律支持煤老板,只是因为经济依附关系的原因。
宋朝的人格平等社会现象,被部分人故意曲解为宋朝与士大夫治天下,如果用这个标准,那么就不能双标,后世西方同样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明朝因为前朝的历史惯性,虽然提出恢复宋制,但是朱元璋又在大明律中规定,允许特定的功勋使用奴仆,在小范围内,制造了人格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在皇宫内,仍然存在主与仆的关系。
但是到了清朝,这个关系放大到了社会,各地的满城等,全方位的制造了人格不平等,最终根植了深深的辫子精神。
可以说宋亡以后,古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再也没有达到宋的地步,从元朝的下滑,到明朝的恢复,乃至清朝的全面下滑,跌入了深渊,直接倒退两千年。
基于如此的现象,吕震非常的大度,表现的丝毫不在意。
与社会贤达保持和善,是社会舆论的体现。
明朝的乡绅并不是血脉继承。
是通过读书来改变的。
与贵族世袭制度不同,与九品正中制也不同,也杜绝裙带关系,特别是朱元璋制定了八股文,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民读书改变自身阶层的方式。
批判这样的制度,同样也不能双标。
比起后世西方的精英教育,至少明朝考试讲究人人平等,大家读一样的书,考试一样的内容,不允许出现只有富人才能读得起的考试内容。
考就只考一二三。
不考钢琴,不考舞蹈,不考演讲.
所以要搞清楚,到底反对的是什么,既然要讲究理性,就要认真的思考思考。
因此周学者在礼部得罪了尚书,没有人太过在意。
地方上。
还有指着藩台骂的人呢。
普通读书人指着一省之长的鼻子大骂,不顾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还能获得一些人夸赞其风骨,后世大部分国家都做不到。
与西方不同是的。
明朝最后失去了天下。
正如儿时的荣耀来源于父亲,父亲衰老后的荣耀来源于儿子。
失败就是罪。
以结果论英雄而已。
正如后世当着英国官方的面说的那些话,放在十九世纪,世界有哪个国家敢这么想。
如果二十二世纪。
英国彻底落魄,更多的言论都来了,甚至会没人在乎英国,不给英国画面,就像国际社会没人在乎海军国一样的道理。
有奶便是娘罢了。
谁强夸谁。
同样。
不是后世中国的伟大复兴,别人谁提你明朝不明朝,根本不会在意,更不会有美国警惕说,原来兔子想要恢复明朝的宗藩体系。
如今。
大明皇帝即将归朝,不光是大明上下动了起来,各土司,藩国使者,乃至老挝宣慰使等人,亲自提前来到了京城,等待大明皇帝陛下的归来。
一场盛大的仪式,即将在大明京城召开。
因为当下的大明。
世界第一。
那么大明成为了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这大明。
“大明太文明了。”
“他们的官员不讲究血脉,不看出身只看能力。”
“大明重视教育,遍地的私塾,才有今日的大明。”
“大明的街道很干净,连一点垃圾也没有,他们的百姓很讲究道德,所以他们的素质是最高的。”
“他们的读书人,在公车上都会读书。”
“的确,我乘坐大明公车的时候,公车上的乘客们,他们不大声喧哗,而是安静的看报读书。”
强者。
从来不缺赞美。
各地使者的入京,人们交谈并赞美。
他们看不到有些地方,有些大明的流民正在上街乞讨,因为他们无视了。
他们看不到有的监狱里,那些官员正在找关系谋求出狱。
他们还看不到大明的大商人,正在大力的布局海外,以求脱离大明朝廷的压制。
不说大明的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权的权力太大了。
一言可以定生死,可以推翻社会达成的规矩。
尚书吕震就很不开心。
太子殿下有些方面做的并不让人满意,可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又太合自己的口味,例如在权力方面的限制。
很多人嘴上不说,内心是有想法的。
官员们也不希望头上有个可以随意定生死的皇帝。
规矩是社会各方面经过试探和妥协,最后达成的平衡与默契,大家遵守规矩,保障了秩序,从而让社会保证了稳定。
在这点上,吕震认为太子殿下做的非常不错,可以引导社会方向,甚至按照自己的心意,让朝廷跟着改变,唯独不能破坏规矩。
规矩是什么?
学者一边根据事物的表象,一边做出自己的判断,全然不顾身边人们的想法。
不少人平静了下来。
第六百三十一章 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 (第2/3页)
事情,却在我朝成为了最难办的事情。”
礼部尚书吕震见诸人都没有了问题,最后向人说道,旁边的吏员们点点头,各自上前把舆图收拢起来,装入盒内。
“周先生一向口无遮拦,部台见笑了。”
有名与学者关系不错的官员,上前开口缓和说道。
礼部尚书吕震并没有生气。
相反。
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