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明自己的路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明四所国子监,去年结业的总人数不到一万人,这个数字很低,如果按照四十年的工作时间,也不过维持四十万人而已。



    光维持官府的需求都不够,更不提各组织和机构,大明工局以及民间商行的需求。

    朱棣坐在上方,朱高炽与大臣们立在下方。



    杨士奇归京。



    在南洋呆了数年的杨士奇,中途得过痢疾,靠着北平和金州的医学,喝着草药熬了过来。


    交趾总体已经稳定,年余没有了叛乱。



    占城都司最近半年也消停了。

    铁道的好处谁都知道。



    特别是前些年的时候,太子殿下提出用修建长城的精神修建交趾与广西的铁道,经过小十年的时间,终于通车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许多人认为修建西部铁道和南洋铁道没有问题,关键是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朝廷能否下定这个决心。



    铁道工程部的徐宁,如今也已四十余岁,不复当年的年轻。



    可是与其他的大掌柜不同,徐宁一直稳坐铁道工程部第一交椅,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修铁道,靠着修铁道成为了国家重臣。



    可谓是前无古人。



    徐宁一言不发。



    修不修铁道,他说的不算,别人说的也不算,要看太子殿下的心意。



    朱棣也看着长子。



    朱高炽沉默的思考。



    铁道当然是要修的,可是以大明目前储备的国力,以及生产力的高度,修建西部铁道和南洋铁道,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至少要迈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机器生产机器。



    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技术,大明都欠缺积累。



    机器生产机器,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的是社会的质的区别,已经不是传统社会能达到的,需要机器充分代替人力,并且方方面面的技术跟进,已经经济的大发展。



    江淮地区的经济社会,有很大的短板。



    小农经济太发达了。



    简而言之江淮地区,那些因地制宜出来的大量作坊,因为人们的勤奋,竟然能与工厂分庭抗札,起码一些行业是如此的,说明那些工厂在生产效率上没有彻底被释放。



    所以朱高炽想的是国内的问题,而不是国外的问题。



    特别是大明当下市场的繁荣,让第一波试探外部发展的商行们,获得了部分的资金后,又转过头来争抢国内市场,与朱高炽的目标背道而驰。



    简而言之。



    国内太香了。



    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市场诞生需求,迫使资本的脚步走向海外,探索未知的大海。



    必须要有利可图才是长久之策。



    例如蒸汽机的大规模运用,就是北平市场的改变,导致出现了蒸汽机的需求,才有了后期的成果。



    前些年的社会资源分配手段,从上至下的引导,目前看来已经失败了。



    后世西方的方式,并无法在大明获得成功。



    正如需要结合现实。



    大明的国情,与后世西方的英国,两者的区别巨大,不能按部就班,哪怕是后世中国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大明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从第一农业强国,走上第一工业强国。



    从第一跳到新高度的第一。



    朱高炽皱眉。



    没有路可以借鉴,因为后世各国的路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本章完)



    

    读完四年的学业绰绰有余。



    还有一种是民间捐款,不少的商行每年会向国子监捐助。


    国子监收费。



    每年的学费高达十五元钱,一般的人家甚至供应不起,不过国子监有助学金,以及各项奖金,只要有能力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获得这些奖励。


    不过这些款项由学校统一收纳。


    特别是教谕的缺口。


    文华殿。

    随着学校制度的健全,除了学校的建设资金,最重要是的教谕力量跟不上,成为了目前大明的难题之一。



    ——

    随后。



    众人返回了国子监。

    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明自己的路 (第3/3页)


虎与同学笑道。

    交趾到广西的铁道已经通车,杨士奇提议修建大明只通老挝的铁道,并且提出了南洋的隐患,缅甸以及暹罗的不稳。



    “只要这条铁道修通,那么整个南洋都将彻底掌握在朝廷手中。”



    杨士奇自信的说道。


    与之相对的是杨溥,一脸的苦容。



    因为七省总督胡广的书信,信中也说要修通亦力把里行省到撒马尔罕地区的铁道。

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