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六十章 太子殿下万岁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粮食不缺的。



    缺的是铁,煤,一切物资都缺。

    不过呢。



    京城有位没人可以动摇的太子。



    所以大明工局和商人们想尽了所有的办法,终于,他们在高丽看到了机会。


    成吨成吨的煤矿铁矿运输到国内。



    可是国内仍然不够。

    可是工程的危险,以及超高强度的作业,导致只能缓解一点。



    学者们感叹工业化的恐怖。



    他们以为山一直是这样的。



    北平模式的工业化,已经让大明震撼了,可是当北平模式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大明各地打好了根基后,散发出来的力量,仿佛火山爆发一般的毁天灭地。



    这股力量不受人的控制,哪怕是朱高炽也不行。



    幸运的是,多年来的布局,让这股力量并没有出轨,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生产。



    天地间仿佛只剩下生产。



    工厂开了一家又一家,工厂的商品永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以铁道为核心的大基建之下,仿佛最新的火车一样,势不可挡的前进,谁也拉不住。



    没有商人们顾得上什么遗产税,什么这个限制,那个限制。



    人们想尽办法生产。



    生产就有回报。



    工人们的工钱又提高了,开始了大量的消费,而工业产能的限制,让大明各地“嗷嗷叫”。



    “疯狂的时代。”



    “危险的时代。”



    “伟大的时代。”



    “恐怖的时代。”



    报纸上各色各样的声音,无数的学者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工厂的工匠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想尽了办法解决工厂遇到的问题,改进机器,提高生产效率。



    各种土办法被拿出来,通过新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想出了办法。



    火钳的力是向内的,工匠们反其道而行,改变了火钳的用力方向,类似的工具,让工人们轻易的掰开半人高的铁圈的距离。



    刚从高炉里出来的红通通的密集铁圈,通过工人们使用这类的工具,一处处的被撬开,成为了巨大的弹簧。



    凸轮锤、摩擦锤、脚踏锤、吊锤.



    工匠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锻造厂、冶铁厂问世了一样又一样的机器,一个个的环节的效率提升,最终成倍的增加工厂的产量。



    高丽最大的铁矿被发现,最大的煤矿被发现。



    倭国的银矿被发现。



    如果说十六到十七世纪,西班牙人占据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三的金矿和银矿,那么如今大明人所能达到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矿。



    他们在西部七省找矿,在塞北和塞南地区找矿,在南洋找矿,在海外找矿,他们需要一切的矿石。



    通过朱高炽的引导,直接跨过了殖民初期的阶段,进入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的阶段,加上大明的体量,当朱棣回到国内的时候,对大明有些陌生了。



    说好的仁义道德,做人的廉耻心呢?



    大明人疯狂的寻找矿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自古以来皆如此,天下所有矿产山河,都属于大明!”



    被高丽南王决绝开放矿区的商人,当着高丽南王,手里十万兵的豪杰面前,理直气壮的大声呐喊,气的高丽南王病了。



    蒸汽机火车刚刚起步的时候,速度很缓慢,动静也很大,当跑动起来后,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势不可挡,很难控制下来。



    而且高速行驶中,急停反而会导致火车出轨。



    同样的道理,不算非大明籍,国内人口已经亿万的大明,因为全社会的缺少能源问题,犹如疯狂的巨无霸。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什么家也好,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都是因为社会需求而变化的。



    是先有了社会需求,才有了理论的普及。



    什么样的思想,都能在儒家这个大杂烩中找到。



    这样的时代里,大明百姓们是最幸福的。



    包括学生们。



    县学,州学,府学,国子监,无论什么学校出来的学生,他们都不缺工作,有底气规划自己未来的前程。



    各家的商号来到学校招人。



    各家的单位也赶来了。



    甚至朝廷都出现了。



    招人,扩张,招人,扩张,陷入了一个循环,拼的是扩张的速度,谁扩张的快,谁的资本就变得更雄厚,以人为本变成了抢人大赛。



    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鼎,也就是后世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后世的高压锅设计一模一样。



    学者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了高压锅。



    很快这个专利被买走,又被使用到了蒸汽机上面。



    煤矿产业的发达,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学者和工匠们有了更多煤矿的划分和了解,从裂纹度、气孔率等方面了解煤矿,更加细分了煤产业的生产效率。



    通过对煤矿的了解,又发展了新的焦炭炼制技术,什么样的煤矿,可以练到什么品质的焦炭,不同的焦炭,被分别用来煅烧不同需求的钢铁。



    工匠们想出了通过水流的方式,煤矿原料给到筛板上。



    蒸汽机带动筛板循环的运转。



    通过抽水机带动的水池,在外力作用下,水流周期性地经筛板孔上升和下降,在水流上升时,煤矿物料升起并松散,水流向下运动时,甚至在此之前,密度大的粗粒已先向下运动。



    随着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十六万人分布在各个地区。



    无数的物资从国内供应。


    西部七省铁道工程部从铁道工程部汇总脱胎而出,正式铁道工人数量为二十万人,西部七省的战俘人数为三十余万,加上阉工里抽调的万余人。



    修建这条铁道,直接的建筑工人数量,高达五十六万。


    大明工局各工厂的,民间商行们的,当地城市百姓们的,粮票银行的大拨款下,仿佛再现了北平模式的现象,二十三年的工业化投资,终于在大明全国铺开,得到了反哺。


    加上南洋的铁道,奴儿干都司的铁道,国内的铁道,在大明粮食大丰收,各仓爆满的条件下,大大小小的工厂的口号,变成了人歇机器不歇。


    国内有工民联合部等部门和法律压制着,并且还要维持良性的循环,其实大明的内需,在这样的工程面前,变得并不怎么重要。

    如果不是北平模式,那么这个需求,会吞噬一切,包括工人们自身。



    因为生产出来的物资,一车一车的被拉走,通过铁道和轮船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产量成为了派迫在眉睫的事情。

    工程队不会担忧遇到偷袭,建造的铁轨也不会被偷走。



    沿途的居民点,主要是大明人口的城镇。

    第六百六十章 太子殿下万岁 (第2/3页)


大概为三千五百余里,终于正式拉开大幕。

    商人们恨不得把一个人当做十个人使唤,恨不得工人不睡觉,不停的干活,就算是这样,也满足不了需求。



    铁道也是如此。



    中亚地区的铁道桥,导致更高的建造难度和工期,那些大明铁道正式职工们都吓得瑟瑟发抖,哪怕他们有工民联合部保护。


    每日都有战俘死去。



    工程部不缺粮食,所以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为了保障战俘们的健康,还不惜从国内购买了大量的草药,并请了很多的大夫。

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