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章明朝的灭亡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尽管只是杯水车薪,但对于火烧眉毛的崇祯来说,这点钱也算是聊胜于无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后话是,后来崇祯上吊自尽后,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城后,检查明朝的国库,发现查来查去,竟然只有“银二千三百余两,又钱作八百,国家之贫至此,可发一笑。”

    明末官僚群体都在观望局势发展,很多人在准备跳槽换老板。图源:影视剧照



    04



    就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民大军到处扫荡之时,内外交困之中的崇祯,意外得到消息,说清人皇帝皇太极,已于崇祯十六年农历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暴亡——据记载,可能死于中风的皇太极死亡当天白天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就突然病逝,这使得清廷内部的多尔衮、豪格等人为了夺权,暂时陷入了混乱。


    尽管辽东战场临时歇了口气,但李自成并未停下脚步,就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占西安、随后占领陕西全省后,李自成决定正式称帝。



    此前,1643年农历三月,李自成在攻占襄阳后自称为“新顺王”,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一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并宣布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至此,在1644年的中国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个年号,这分别是:大明帝国的崇祯十七年,和辽东满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和豪格经过妥协,最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并于1644年改元顺治),以及李自成创立的大顺国的永昌元年。

    见群臣都不敢附议南迁,崇祯只得违心地表示要坚守京城,与京都共存亡:“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有意思的是,激烈反对南迁的光时亨,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率先投降农民军,在帝国最后的生死存亡关头,光时亨表现得激烈慷慨,但当北京城破之日,他却毫无骨气地屈膝投降。



    面对这样不敢担当甚至虚伪无耻的臣子,在某种程度上,也难怪崇祯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因为归根到底,京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良田美宅带不走,而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他们跳槽到新公司,总比南迁之路颠沛流离来得轻松。



    另外,大臣们对崇祯也有些恐惧。崇祯皇帝在位17年,虽然忙里忙外,但这个皇帝就像有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轻易相信别人,喜欢杀大臣。



    对这样一个皇帝,众臣很难跟他一条心。



    历史学者魏斐德对此认为,崇祯在亡国前最终决定放弃迁都,他的优柔寡断,使得清朝得以在击败李自成后,入关继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机构,几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汉族高官,并依靠这套系统,进一步统一了南方。



    而这次迁都计划的失败和崇祯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亲的凝聚力。



    后来,建立于南方的南明政权,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后来福建的隆武、广东的永历等小朝廷,由于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倾轧,内耗严重,最终抗清失败。



    假如当初崇祯成功南迁,即便北方被闯军或清朝所夺,至少可在南方实行统一的军令政令。这样的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中兴的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当清军于1642年底攻入山东,杀死鲁王朱以派,并掳掠了220万两白银和36万汉人入关为奴之时,手下已经没有可用之兵的崇祯皇帝,只得眼睁睁看着清军在境内来去自如。



    在关内,为了应对不断攻城掠地的农民军,崇祯先是于1642年年初,下令释放了此前曾经大败李自成、后来却无辜被羁押三年多的名将孙传庭,但日趋壮大的李自成农民军已经今非昔比,而手下已经没有精兵强将的孙传庭,则在开封城破后的第二个月(1642年农历十月),被李自成击败于河南,随后,明朝“诸将皆望风引避,莫有敢当其锋者”,很多官吏甚至直接弃城出逃,“易服匿草间”。



    在河南境内击败孙传庭后,李自成又挥兵进攻湖广重镇襄阳,当时,镇守襄阳的是拥兵二十万的左良玉,这也是崇祯在关内仅剩的一两支仍然可以倚为支柱的大军,结果,左良玉不仅没有守城御敌,反而是在李自成兵临城下前,先是纵兵掳掠襄阳和樊城百姓,然后弃城出逃,致使李自成轻松占领襄阳。



    襄阳一失,李自成的军队很沿着汉江进入到了长江中游,并先后攻克了长江中游的重镇枣阳、荆门、荆州等地。



    进入崇祯十六年(1643年)后,当年农历五月,另外一支主要流民军队、张献忠所部又攻陷了华中重镇武昌,并处死了楚王朱华奎——张献忠也学习李自成吃福王肉,将楚王朱华奎剁碎了吃掉,不仅如此,张献忠还将攻陷武昌等地掠夺来的六百多万两白银拿出来召集流民、扩大军队。



    01



    在武昌,张献忠自称“大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权,与此同时,李自成也在襄阳建号称王,对于张献忠的称王举动,李自成颇为不满,当时,明军左良玉部开始反攻张献忠军队,为了避免与李自成部和明军左良玉部两面作战,张献忠于是又率领军队南下进攻湖南和江西等地,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又率部向四川进发,开始了此后乱蜀的大屠杀之战。



    与此同时,此前只是满足于攻城略地、杀人越货的李自成,也开始萌生了与明朝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想法,就在攻克黄州(今湖北黄冈)后,李自成就发布檄文声讨崇祯皇帝和明朝官方说:



    “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



    而对于攻克之地的百姓,李自成则发布檄文进行抚慰:“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今定承天、德安,亲临黄州,遣牌知会,士民勿得惊惶,各安生理。”



    不仅如此,李自成还到处宣传“三年免征,一民不杀”,这对于当时因为大干旱以及明朝官方三大饷重压之下,已经接近生存极限的北方灾民来说,影响巨大,以致于李自成军队所到之处“所至风靡”。



    对于这种农民军和明朝官方的人心向背转换,明朝翰林院编修马世奇在与崇祯的对话中指出,在农民军中,李自成比张献忠更可怕,原因就在于张献忠到处屠戮,而李自成却处处收买人心:“今闯、献(李自成、张献忠)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对于李自成攻城后散财收买民心的举措,马世奇分析说:“贼知人心之所苦,特借剿兵安民为辞,一时愚民被惑,望风投降。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



    谈到如何扭转困局,马世奇说:“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故目前胜着,须从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须从督抚镇将约束部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



    但已经陷入“崇祯死局”的明朝官方显然对于如何扭转人心无能为力,相反,一切现实都在不断加重“崇祯死局”的恶性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实在无奈之下,周奎只好勉强答应捐1万两银子。



    但崇祯帝认为老岳父周奎实在太不像话,要他至少必须拿出2万两银子,跟前任国丈、太康伯张国纪一样,给满朝文武做个示范,周奎于是就跑到后宫央求女儿周皇后帮忙,周皇后为了面子,只好从皇宫东拼西凑了5000两银子送给周奎,而周奎竟然私底下还贪污藏匿了3000两。


    太监徐高随后奉命前往崇祯的老岳父、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家中,让他带个头,捐个10万两银子。



    此前,在即位之初,崇祯曾经赏赐了一套苏州的豪宅给老岳父周奎,还曾经一次赐给他700顷土地和30名随从尉军。作为当朝国丈,周奎平时非常吝啬,还经常给当时北京城的平民放高利贷,“寝室积钱常满”,收高利贷富得流油——但就是这样一位富豪国丈,却在女婿崇祯和国家危难之际装穷卖傻,任凭崇祯的使者、太监徐高几次哭着哀求都没有用,临走前,徐高对周奎说,“老皇亲你如此吝啬,现在国家危难,以后即使你广蓄钱财,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在明熹宗国丈太康伯张国纪和当朝国丈嘉定伯周奎的带头“示范”下,号称当时京城首富的大太监王之心捐了1万两,连同其他皇亲国戚和满朝文武,这次亡国前夕的募捐活动,崇祯一共只筹集到了20万两银子。


    需要金钱运转的李自成,于是让手下对城内的原明朝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严刑拷打逼供,一度哭穷的周奎最后向李自成上交了52万两银子,而太监王之心则交了15万两,李自成在北京几个月,从这些人身上逼索到了7000多万两银子,相比于崇祯“文明劝捐”只得到20万两银子的结果,李自成失了官心,但却得到了实在好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比的讽刺,由此可见明朝在亡国前夕,满朝勋戚和文武百官,很多人都怀着一种“等公司倒闭、换老板、好跳槽”的心理。


    简单来说,大厦将倾,很多人都做好准备,要换公司、换老板了。

    对此学者刘守刚指出,“从劝捐事件可以看出,在君主可能失去江山时,具有自己独立地位与权力来源的官僚在背弃君主时是坚决无情的。哪怕是勋戚和宦官这些被君主有意识地扶植起来的人,也没有成为卫护一家一姓政权的力量。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的一句话,把这些官僚的心思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那就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不是天下的主人,而只是可以更换的客人,任何人的君位都是可被撤销的对象,官僚也可为不同的君主服务。”

    于是,就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开年,面对由于连年战争国库耗尽,已经走投无路的崇祯帝,只得向满朝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们发出号召,希望大家能捐钱筹集军饷,以对抗李自成的农民军。



    募捐号召发出后,尽管明熹宗的皇后的父亲、太康伯张国纪带头捐了2万两银子,但其他人中,除了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之外,其他的几乎没有人响应,眼见群臣应者寥寥,心急如焚的崇祯又紧急派出多位太监,分别到大臣和皇亲国戚们家中游说募捐。

    第24章明朝的灭亡3 (第2/3页)


  但这些对于缓解帝国的财政窘境,甚至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正式称帝后,李自成开始发兵,计划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农历二月,李自成先后挥兵攻克山西汾州(今汾阳)、阳城、蒲州和太原等地,除了在代州(今属忻州)和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先后遭遇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农民军死伤七万多人外,其他地方并未遇到像样抵抗。



    宁武关陷落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日,此时,距离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上吊自尽,还有18天时间。



    作为拱卫军事重镇大同的门户,宁武关陷落,大同也岌岌可危,由于在宁武关遭遇顽强抵抗、死伤惨重,因为李自成下令对宁武关进行屠城——“婴幼不遗”,这种残酷的屠城政策,使得大同总兵姜瓖极为震撼,看到大势已去,姜瓖立即开关投降,随后,宣府总兵王承胤也向李自成递上了降表,当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开进宣府镇,“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满城军民都庆幸自己没有遭遇战祸,免于身受屠戮之灾。


    就在李自成取道山西,即将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崇祯再次想起了迁都南京的计划,为此,他与左中允李明睿多次秘密商谈南迁,但崇祯担心像此前计划迁都一样遭遇群臣反对,因此一直不敢公开此事,一直到农历三月一日宁武关和大同在同一天陷落后,已经接近走投无路的崇祯,决定公开召见百官,商谈南迁计划。



    没想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先站出来反对,光时亨激动地说,如果不杀主张南迁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于是,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公开讨论此事,死要面子的崇祯无可奈何,只得装样子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阅读蛊士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