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以清君侧为名
“正是因为门阀氏族自古以来便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上,根深蒂固,哪怕是朝代更迭,他们依然能够与世长存,所以才要有大的变革,只有将他们都从根本上抛除,才能一劳永逸。”
“不过,你也放心,本宫也并不是要一棍打死,还是那样,只要门阀氏族能让出土地,遵循政策,本宫亦不会赶尽杀绝。”
“殿下,既然要举旗,就必须要师出有名,不然难以立足。”
王者之师,必须有鲜明的旗帜才能收拢人心,凝聚力量,为己所用。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让自己处于道德和大义的制高点。
“或许可以,以清君侧为名,号召各地兵卒反攻长安。”裴行俭提出了一个建议。
在没有更好的口号时,进京勤王、清君侧是最具说服力的理由。
“殿下,裴将军所言极是,陛下如今龙体欠安,举国权柄尽落于长孙无忌之手,我们正可借此机会起事。”程处默表示支持。
“时机未到,严令各军,以免生叛。”
李承乾望了激动的几人开口道,起事还需准备,如今只是和几人通气,展开事前准备。
“殿下所忧虑的,也确实存在,如今高句丽已然平定,将士思乡情绪严重,多有怨言。”
程处默言道,这是一个无比严肃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军变。
自从征召以来,已有两年之久。
本以为,战胜高句丽之后,便会班师回朝,但是得到的命令,却还是镇守高句丽。
异国他乡,让这些铁血将士的热血也逐渐变得冰凉。
大唐是亡于黄巢,但祸根却是起于桂林,这也是由八百思乡的徐州老兵发动的叛乱。
起因是,大唐有戍边的军制,每二年换任,但是自从徐州去戍边的八百军卒,一等就是六年,并没有人来接防,于是便聚众谋反,杀了上级官员,拥立庞勋为主帅,率军回家。
对于,这股叛军,唐朝廷并不以为意,只是派了当地部队进行围剿。
然而在庞勋的指挥带领下,叛军几度冲杀出重围,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滚成了二十万众的起义军。
大唐征调各地军卒镇压庞勋,虽然最终平定了此时叛乱,但是唐朝廷损失也很大,造成了更多的军权外放——节度使。
而那被打散了的二十多万起义军,则只能另谋出路,投靠了当时的另外一支起义军——黄巢。
也成为了黄巢的底蕴力量。
遂,唐亡于黄巢起义,祸根起于庞勋叛乱。
因此,李承乾对于这个问题,很是重视。
军中微末的小事,都有可能影响国运。
“只不过,国内门阀势力根深蒂固,想要如同高句丽这般清除门阀氏族,其难度更甚,不亚于与大唐举国为敌,殿下可想好了?”
同为门阀中人,裴行俭更是知道门阀的影响力,掌控着帝国的经济、文化、人才以及军权。
他一直有些担心,一旦他表明反意,便会立刻就会众叛亲离。
“殿下的心胸,我等可能未知,但是高句丽眼下的繁荣安定,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万民称赞,可以肯定殿下的执政方向是对的。”
与大唐的门阀氏族开战,就是与大唐开战。
李承乾的阵营之中,亦然有门阀子弟,这也是要考虑到的。
只是资源的再次整合。
“殿下仁德,万民之福!”
朝代更迭,功臣换了一批又一批,裴行俭也并不担心,自己的直系会受到清算。
“纵观过往王朝,哪个王朝不只是只有数百年的宿命,还有更短的,都谓之,得民心者得天下,然则得天下之后,又有几人会在意百姓的死活呢?待到大厦将倾,才会又想起那一群贱民来,本宫只是不想悲剧重演而已,谈不上那么伟大,本宫也是有私心的。”
李承乾话语间,尽是轻松之意。
第一百七十四章以清君侧为名 (第3/3页)
。
“长孙无忌篡夺国柄,蒙蔽圣听,诬陷太子殿下,我们此乃正义之举。”
李震也赞同这一观点。是否谋反,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言辞旗帜。
诸多的谋反也都是将他们的行为包装成正义的行径。
至于底层的军士百姓,根本就不清楚发生了何事。
民众愚昧,都是当权者在搬弄,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阅读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