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5章: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后院起火,后勤总管杨玄感先是迟迟不为杨广运送补给,并且趁机在后方起兵造反。



    隋炀帝得知后,被迫撤军回国镇压叛乱,第三次进攻高丽也以失败告终。

    相对李世民对侯君集跟李勣的安排,李道宗跟李承乾这边就轻松多了。



    直接从营州出发,进军辽东城。



    也不需要真的打,只需要佯攻,牵制辽东城的兵力,让辽东城守将不管派兵去支援盖牟城就行了,几乎没什么危险可言。


    魏王李泰那边也相对轻松,虽然要打卑沙城,但张亮这边有五万兵力,而卑沙城防备并不算强,打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让太子跟魏王身陷险境的。

    士兵是活的,兵棋是死的,行军打仗之中,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影响。



    “是,父皇。”李承乾平静的回道。



    越是平静,李世民越是担忧。



    随后又对李道宗嘱咐道:“道宗,太子的安危,朕可就交给你了。”



    李道宗一脸无奈的回道:“是,陛下。”



    从名义上说,他是太子的皇叔,可他管得住太子吗。



    就现在太子的威势,行军的时候还好说,毕竟国内行军,基本上也不会出现什么状况。



    但到了打仗的时候,情况就不相同了。



    太子就是太子,国之储君。



    况且大唐的太子,权力上是很大的。



    从兵权的角度上来说,他是太子的上官。



    可太子到时候发一道教令给他,听还是不听?



    听,要是出了问题咋办。



    不听,那就是违背太子教令。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现在君就在你旁边。



    你不听,太子教令直接将你革职,夺走兵权,那也啥办法都没有。



    其他将军还好说,毕竟麾下部将都是自己人,顶多是抗令不遵。



    等班师回朝,再请陛下做主,大概是没问题的。



    可偏偏是他李道宗。



    作为宗室将领,遵循皇权比打胜仗还要来得更加重要。



    太子教令对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然而李世民为了更好的保护太子,让太子跟他行军,这就很无奈了。



    想到这里,李道宗不由看向张亮的眼神中有几分羡慕。



    魏王跟太子不一样。



    一来魏王的军事能力摆在那里,不会干扰到张亮。



    二来魏王也没办法去命令张亮。



    李承乾此时,似乎感受到了李道宗的情绪,于是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李道宗心中郁闷,我能放心吗。



    (本章完)



    

    而隋将因隋炀帝的训令不敢专擅,只能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给了高丽军队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防御。



    水军方面前期吸取教训,还算顺利,但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中了高丽的诈败之计。高丽军队假装战败撤退,引诱隋军深入,随后趁隋军队伍混乱之际发动伏兵攻击。


    但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一决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指挥,导致隋军在战场上行动迟缓,错失诸多战机。



    隋军在辽东城下久攻不下,尽管多次将该城包围,但每当城池即将被攻陷时,高丽守军便使用缓兵之计,声称投降。


    第三次打就很顺利了,隋炀帝再次吸取教训,连续攻城二十余日,与高丽的军队皆伤亡惨重。


    实际上还有第四次,但现在这个时候的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


    不过,高丽国王高元却并未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隋朝也未能真正实现对高丽的征服。

    高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民不聊生,国内大片大片的壮年死亡。



    于是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隋炀帝接受了高元的投降,遂班师还朝。

    不过高丽王高元被隋军的声势所震慑,上书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隋炀帝派遣九路陆军,声势浩大,一路猛攻。

    第175章: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第3/3页)


  陆地道路状况差,是一边修路一边行军,还没开始打,隋军就损失过大,未能取得实质性战果。

    硬骨头交给侯君集跟李勣去啃,软一点的就交给张亮。



    太子跟魏王,只需要随军镀金就差不多了。



    “太子,行军打仗,当要多多向你皇叔请教,不可自作主张。”


    军事部署跟进攻路线敲定下来后,李世民对太子嘱咐道。



    太子在兵法战术上有很高的理解,但行军打仗跟兵棋推演并不是一回事。

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