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0章:请太子交出罗马公主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先前跟隋朝的战争,就让高丽有了深刻的教训,几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缓和过来。



    早朝。

    十五万将士,数十万民夫,对于民生的影响也会很大。



    不过李世民并未直接给出答复。



    这样的大事,自然不会在朝廷大会上决定,而是朝后的君臣议事。


    君臣议事上,气氛凝重。



    李世民微微皱眉,沉声道:“高丽遣使求和,众卿以为如何?”

    支持高丽的话,要是最后高丽又反复,那将如何。



    这个罪过岂非是要自己承担。



    反复小人,谁也不敢为高丽提供担保。



    长孙无忌道:““陛下,高丽多年来修筑长城,整军备战,其野心昭然若揭。此次求和,恐是缓兵之计,待时机成熟,必将再度为乱。”



    早在唐朝建立之前,高丽就意识到中原王朝可能带来的威胁。



    在隋朝时期,高丽就曾与隋军多次交战,为了抵御中原军队的进攻,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沿唐边境修筑了长达一千余里的“长城”,从夫余城至渤海,历时十六年修成。



    褚遂良道:“高丽人残忍无比,曾经就前朝将士铸就京观,供给国人欣赏,以此可见,高丽从未真心臣服过我中原王朝。”



    经过‘四次隋高大战’隋军大败撤退之后,高丽人把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骸堆积起来,构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观’。



    李世民于贞观四年,派人去高丽收葬了阵亡将士的骸骨,并予以祭奠。收葬、祭奠壮士的骸骨和亡灵。



    魏征也开口道:“所谓求和,不过是高丽缓兵之计,暂避我大唐锋芒,耗我大唐士气之策。”



    毕竟现在已经在确定要打高丽了,先前反对是因为还没开始。



    现在都开始了,大臣们自然就是支持。



    李世民点点头,最后目光看向太子,问道:“太子怎么看。”



    李承乾回道:“如今高丽国内,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大量的兵力部署在边境,各个城池,正在进行加固和修缮,已经是准备好了战争,哪有臣服的意思。”



    “不过直接拒绝高丽使者,倒显得我大唐不近人情。”



    “可传告高丽,若其真心想要臣服,那就放开城防,由我大唐将士入城驻守,渊盖苏文亲自来到长安请罪,如此臣服,才可见真心。”



    李世民微微颔首,觉得太子这个应对的法子不错。



    于是就把这个要求,让鸿胪寺的官员通知高丽使者。



    使者自然不敢做主,称要回国商议才能定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愿意接受唐朝的册封,包括国王继承,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唐朝的管理和监督,比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遵循唐朝的制度和要求。



    高丽是害怕跟大唐发生战争的,哪怕是最后坚守下来,没有被大唐灭国,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淡。


    承诺不再侵犯唐朝边境,停止与唐朝周边的其他势力联合对抗唐朝。



    遣返唐朝的战俘、逃亡到高丽的唐朝百姓或其他相关人员等,以表示诚意和友好。


    毕竟高丽总共就几百万的人口,打一次仗,国内几乎就是一片凋零。


    高丽的使者匍匐在地,卑微的发出求和请求。


    毕竟战争打起来,对于大唐来说,也会有很大的经济压力。

    然而整个大唐的朝廷,一片沉默。



    大多数人,还是有些心动的。

    高丽派遣使者抵达长安求和。



    愿意承认大唐宗主国地位,向唐朝称臣,定期向唐朝进贡。

    第180章:请太子交出罗马公主 (第1/3页)


    贞观十七年,五月十二。

    房玄龄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高丽之地,反复无常。此前屡次侵犯我朝边境,与百济等联合,威胁我朝藩属新罗。如今虽求和,然其诚意难测。”



    李世民微微点头,高丽的信誉确实很差,在隋朝攻打高丽之际,曾经多次反复叛降。



    以此拖延战机,导致隋朝为此损失惨重。


    现在说求和就求和,虽说诚意很足,但谁还敢说去相信高丽。



    大臣们沉默不支持,跟这也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人都是从前朝过来的。

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