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7章:陛下还没驾崩呢,太子就搞新政了?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国家赋税收入低廉,财政支持有限,难以负担大规模官僚队伍薪资与办公开支,为保收支平衡,必须严控官员数量。



    而这里头,又存在一个问题。

    就后世完善的体系来说,广义的公务员数量,约占总人口的3.67%比例。



    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是一千三百万人口,应该需要四十七万多的公务员。



    当然,李承乾也不可能召这么多人,全天下的学子加起来,有功名在身的,恐怕都没有这么多人。


    高丽也好,新罗也罢。



    站在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是一张白纸。

    县令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所以首先,就是对县令权力的拆分。



    神武宫大殿。



    李承乾拿着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文书,讲述新的想法。



    这个时候也没几个官员,讲解起来也比较简单。



    “县令之权,当分为三。”



    “文,武,法。”



    “所谓文,便是县城之发展,水力,坊市,农业,赋税,诸多事宜。”



    “所谓武,便是县城之治安。”



    “所谓法,便是刑律。”



    “县令为文,县尉为武,县丞为法,三者之间,各尽其职,互不干涉。”



    “自此每县分为三大衙门,县令总领各项事务,县尉负责破案抓捕,县丞掌司法定形。”



    “县令之下,分设县学,掌教化。”



    “设课税司,掌收税查税。”



    “设农业司,掌水力建设,农业种植。”



    “设商业司,掌坊市杂务。”



    “另设审计司,依法审计各公廨用度,收入支出统计情况,核查监督各项开支使用。”



    “县尉之下,每十里地设治安司,约十人左右,管区域内各项治安。”



    李承乾不疾不徐的说着。



    这样的制度下,可以很好的制约县令的权力,不至于一个县令成为土皇帝,也能使得官府的管辖,能够真正的深入到百姓之中去。



    只是李德謇几人,听得是面面相觑。



    不过大家都是武将,带兵打仗在行,在政治制度上,可能就没那么理解透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因为王朝时代以农业为支柱,经济模式固化,政府只需聚焦田赋征收、水利兴修这类基础事务,保障农耕生产,无需操心现代般繁杂的工业、金融、外贸等事务,职能少,用人需求自然低。



    基层大量依赖宗族、士绅自治。家族长辈依族规调解纠纷、管理日常,地方绅士靠声望维持治安、操办公益,填补了政府在乡村治理的空白,朝廷不用派遣大批官吏扎根基层,极大削减人力成本。


    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运转起来既拖沓又耗费精力。



    尤其是王朝后期,官员数量一旦膨胀到一定规模,原本精简的行政体系就变得手续繁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被拉低。


    彼时公共服务体系原始,教育多是私塾自筹,医疗靠郎中游走民间,养老靠家庭,政府介入浅,相应岗位的官员配置近乎于无。


    虽说总体官员少,但但高阶官员俸禄优厚,常伴有田宅赏赐、仆人配给,福利体系繁杂,限制朝廷扩充编制。


    在这方面,李承乾作为后世之人,就有着自己的看法。

    简单来说,一个上三品的官员,不管是俸禄还是额外收入,所得到的钱财,可能比数百上千个低品级官员还要更多。



    尤其是皇权不下县惯例,县级为行政末梢,乡村地区依靠民间内生秩序,无需朝廷委派过多官吏,架构上就压缩了官员总量。

    李承乾并不这么觉得。



    王朝时代为什么这么少的官员,就能维持一个国家的运转,甚至有了两万多人,就感觉很是沉冗。

    第247章:陛下还没驾崩呢,太子就搞新政了? (第1/3页)


    两万官员,很多吗?

    在这白纸上,李承乾想怎么去作画,就可以怎么去作画,不需要受到大唐的约束。



    二凤那边,即便有所约束,估摸着也没啥用。



    所以李承乾准备着,在大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再实行一套新的行政体系。


    以县城为基础单位。



    在此前的县城,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把控在县令的手里。

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