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章:一次独立的思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州地理位置好,先天性具备了商业的地理条件,随着永乐年的六次下西洋,苏州商业已日益成熟,缺少的只是继续呵护这股力量走下去而已,事实上明朝不是没有萌生这股商业力量,有这样一段描写:“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苏州地区,特别是盛泽镇丝织业发展的盛况和丝绸贸易的繁华景象。作品中的主人公施复开始只有一张织机,是“妻络夫织”的小生产者,后来生产不断扩大,不下十年,就积累财产“数千金”,“开起了三四十张绸机”,成了很大的工场主。
但不管承不承认,苏州的繁荣发达,靠的不是农业,而是商业,就是这次的苏州危机,看似是来自粮食,实则是商业上的冲击,倘若不是粮食需求的转换,使得粮食价格的上涨,纵然再来一场更大的大雪,也没他什么事,可一场大雪,愣是让苏州城混乱不堪,足以说明苏州的一切话语权牢牢的在豪门地主,公孙王侯的手中,他们利用手中大量的土地,可以掐死任何新生的商业力量,让一切重新回到他们的手中。
但就此说苏州是豪门地主、王侯公孙控制的一团死水也不尽然,随着土地的大量兼并,在朝局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这个时候粮食就不再成为王侯公孙,豪门地主的唯一的经济依赖,事实上从宣德年后,苏州算是进入了高度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无认农具制造或农业生产技术都有了新的发展。不少郡县出现了双季稻,甚至广东、岭南则有三季稻,北方也推广了水稻田。农业产量有了增加,稻田亩产两石或三石,有些地区可达五、六石。农业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如此一来,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会根据今年的收成,或是市面上的需要来经营自己的良田,虽说他们不懂得市场这个幕后推手,但聪明的大明人还是会看到银子的去向,商业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这一点从苏州开始改革种植农作物可以看得出,不仅仅是大户,就是寻常百姓在年月好的时候,粮食够吃的年月,也会在自家的田地上种上桑树,棉花,虽说面积小,但这种理念的转变,无疑最可贵的。
1936章:一次独立的思考 (第2/3页)
商业迟迟不能兴盛起来。
阅读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