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0章:绝知此事要躬行
原先宣宗只有一个儿子,太子之位无可动摇,可如今却不同了,宣宗一次兴之所至,竟在宫外藏了一个五岁的儿子,五岁五岁,要是个白痴也好,可偏偏人家聪明的很,非但皇看着喜欢,连宫的张太后也看着喜欢的很,这来问题了,原本太子是大树一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660章: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2/3页)
度来解释这个问题能茅塞顿开。因为朱允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是他的嫡长孙,而朱棣不是他的长子。选立大子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理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后来明成祖舍去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也是基于“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认识。虽然朱棣到后来有这样的认识,在位时也有很多历史功绩,但仍遭人非议,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的皇位不是合法继承的。这一点唐代的李世民所面临的非议也差不多,大唐刚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有三个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应该由大子李建成任太子,但是次子李世民无论在能力还是在战功都高出太子,但他还是没有权利继承皇位。而且太子李建成和弟弟加害李世民,迫使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和弟弟。不久,李渊退位,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后,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唐朝第一个较清明的时期,即“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李世民是大唐一个著名的杰出皇帝,但是,他也遭来了非议,原因是他的皇位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大义灭亲后取得的,这在祖宗规矩大于天的年代来看,是不义之举,他不是嫡长子,大明后来的万历皇帝国本之争,其实也差不多,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双方为了祖宗规矩,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这件事最终以万历皇帝迫于群臣的压力败给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可以说这项制度延续了千年,无论是嫡长制本身还是它的各种变态形式,在“家国同构性质下的专制政治”这一大前提下,都只能流了一种非智能的选择方式,都必然导致君主在权力和实际能力之问发生严重的脱节和矛盾。同时,也正是这种矛盾运动,使专制君权有可能突破“家天下”的、“私”的格局,在客观成为一种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公共权力”,但凡是皇帝,只要不想彻底得罪群臣,彻底做个昏君,不会轻易废除太子,动摇国本,因此在这件事可以说太子根本不会因宣宗的这一番警告损失自己的太子地位,既然太子之位轻易动不得,自然也无需担心那些流言蜚语了,所以可以看出,从根本的利益看,太子在这件事非但没有半点损伤,反而还有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朱元璋固然早早立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凡事也有偏差,好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后来的唐明皇,他们可都不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可他们都做了皇帝,李世民直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靠武力夺了,而他那个孙子手腕更高,在一举摧毁了韦皇后的势力后,在皇权继承,李隆基到是想让位自己的哥哥,可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的这里的让是怎么一回事,生怕落得了前太子李建成的下场,李成器当即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平王有功与国,自己绝不居平王之”,主动退避。这时候的嫡长子继承制可不谁先谁后了,而是靠实力说话,皇太孙建帝到是名正言顺坐了皇位,可结果如何,还不是被自己的叔叔给赶出了京城。
阅读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