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0章:撞钟击鼓喧朝晡
其次是群臣的态度以及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国王朝自周以后,一直延续着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制度,朱元璋更是这个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为此不惜将皇位传给并不满意的孙儿来维持正统,即便是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打破了朱元璋的正统,但面对天下读书人强大正统压力,朱棣不得不多番篡改自己的身份来获得皇位的合法性,足见正统的压力之大,太子一日没有被废除,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合适的君王,在舆论面前他永远是正义的,单凭这一点襄王除了走朱棣的路子,绝不会有机会坐大明的龙椅君临天下。
其三,来自宣宗的态度,时至今日宣宗并没有明确表示废太子的意思,以宣宗的聪明才智,不难猜出前些时日二皇子真龙天子的流言出自何处,这事儿只要顺着查一下宫的几个太监宫娥,能查出端倪来,况且自己那次入宫差不多将这事儿挑明了,宣宗当时勃然大怒,可过后并没有说什么,这事儿也不了了之了,从这一点看宣宗在太子的问题,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很满意的,事实太子的性子也的确不错,据说在前两日宣宗有意考校太子的见识,特意让人拿了一本洪武时的给他看,半个时辰后让太监来询问太子的看法。
云:“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王禹偁也只是蜻蜓点水记了几笔而已,并没有给出最强有力的证明,也是说这段历史人人都知晓的好事其实是不被后人所认可的,单凭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传闻,要将以国事托付给襄王,这种说法难免太过儿戏了,身为当今皇的母亲,宫最有权势最有远见的妇人,不会不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单凭她一人之力,根本做不到这一步。
太子认为建国之初,太祖皇帝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他认为:“法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2720章:撞钟击鼓喧朝晡 (第2/3页)
历史长河,其主流的方向并没有因为细微末节而发生重大的偏移,最终走入了预定的历史轨道,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他没能看得更远,更准确,从而让历史再一次成了王振,其实今日的这一番局面,算没有王振深夜的造访,说出感人肺腑的一番话,在太子这件事他也会选择太子而不是襄王了,这倒不是说他不看好襄王,事实以后来的历史走向来看,若是立了襄王,大明的历史或许还能好点,但假设之所以是假设,在于他根本不可能实现,先说王振口口声声所说的张太后效仿前朝杜太后金匮之盟以国事让宋太祖立宋太宗的事迹,这段传闻尽管亦同样为世人所知,但没有一条材料记载是由赵普献与太宗的,也没有任何官方材料记录和承认过它。
阅读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