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史家的传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唐金云继续解释说:“中国有一位著名的丞相叫文天祥,除了我们所熟知《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之外,他写下了千古名唱《正气歌》。里面还提到了一句是‘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里面所提到的齐太史和董狐就是两位著名的史官,都是不畏强权的,也被司马迁奉为楷模榜样。”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
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齐太史的故事,说的是,齐国的大臣崔杼弑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就杀了齐太史太史的二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弟弟正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第七章 史家的传统 (第2/3页)
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阅读长生秘闻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