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朱元璋忍痛割爱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史·李文忠传》记载:



    明年,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

    没想到的是,等李文忠把谢三和谢五押解南京后,朱元璋却坚持要杀二人,李文忠大急,对朱元璋说:“我已经许诺他们了,保全他们性命。”朱元璋却坚持说:



    “谢再兴是我亲家,反背我降张士诚,情不可恕。”



    最终,朱元璋还是杀了谢三和谢五。


    不得不说,谢再兴虽死,但朱元璋仍然心怀恨意,宁愿让李文忠背负失信的后果,也要坚持杀掉谢三和谢五。至此,谢氏一族的男丁全部被杀。



    五、谢再兴和明朝

    明朝一共16位皇帝,除了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外,其余13位帝王都是谢再兴的生物学后代,他们的身上都流着谢再兴的血。



    朱元璋绝对没想到,他一心要杀掉的叛徒谢再兴,却和明朝13位帝王有着如此重要的关系。



    康熙下江南,不得不跪拜朱元璋的七个理由



    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的23年间,大清国至高无上的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世人皆谓康熙这一拜,拜稳了大清朝二百六十七年天下。



    在我看来,康熙有七个不得不跪拜朱元璋的理由。



    第一,跪拜朱元璋,是为了向天下郑重宣告,大清朝从此一统。



    清初,明朝后裔并没有甘于寂寞,先后在南京、福州等地建立了南明小朝廷(1644年—1683年)。而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就是在南明灭亡、清朝正式统一全国的第二年。



    这这个时候下江南、拜朱元璋,正是康熙皇帝宣扬清朝正统地位的大好时机。



    而前明遗老们在朱家已灭,大明已亡的时刻,心理正在观望期,此时南下、祭拜,而且是“三跪九叩”的大礼,给了前明遗老们放下羞耻之心,跟随大一统王朝——清朝一起步入美好明天的理由。



    第二,跪拜朱元璋,是为了表现诚意,向华夏文明低头。



    南京是前明首都,明孝陵埋着朱元璋,这是两个对当时整个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图腾,康熙在南京向朱元璋低头叩拜,表达了满清倾慕、融入华夏文明的诚意,有利于缓解当时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人民对满清野蛮的印象,充分照顾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缓解了社会矛盾。



    第三,跪拜朱元璋,是为了安抚清朝曾经对江南汉族人民的心理伤害。



    1645年,清军在多铎指挥下,攻击明将史可法据守的扬州城,扬州军民坚守一月,终于不敌城陷。清军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这十日中,清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完全体现了野蛮对文明的伤害。扬州城死亡据记载达八十万人,千年繁华的烟花古巷变为废墟,扬州直到今日都没有恢复之前的荣耀。



    而在这十日之中,扬州军民并没有放弃抵抗,抱着与敌同死的决心,前赴后继。



    史可法面对诱降,不为所动,“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慷慨就义;史可法的全部19名幕僚无一人投降,或街头战死,或自杀殉国;扬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后郑重换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敌人,说“此吾土也,当死此。”副总兵马应魁,“每战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



    此十日,风云为之变色,天地为之震动,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让清兵为之胆寒。



    清军之凶残,还有“嘉定三屠”,不做赘述。



    四十年后,康熙跪拜朱元璋,一如后世德国首相勃兰特跪拜犹太人纪念碑之举,可以说“康熙跪下去,清朝在汉族文明前才站了起来”。



    第四,跪拜朱元璋,是为了收买人心,延揽人才。



    江南是文采风流之地,名儒豪士不胜可数。他们身体虽然已经投降,但思想仍是拒绝的。康熙此举,让江南名士感动不已,当时记载“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于是他们放下心中执念,出仕为清朝统治效力。康熙一拜,让江南百万名儒士子归心,可谓拜得值。



    第五,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在康熙看来,明朝值得内心尊敬。



    大明立国二百七十六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终大明一朝,虽有土木堡之变,虽有北京保卫战,虽有中日壬辰之战,但没有割让一寸土地。朱元璋及其子孙这种对外强硬的态度让康熙从心底欣赏。



    康熙八岁登基,在第一次下江南、拜朱元璋(1684年)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三大历史任务:擒鳌拜(1669年),亲临天下;平三藩(1681年),拒绝割据;收台湾(1683年),维护统一。这个时候,康熙只有三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这个时候,仍然有边疆外患。北边的沙俄和西北的葛尔丹对大清虎视眈眈。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向天下宣告,他要学朱元璋,驱逐外患,保大清疆土统一,国泰民安。



    果然,当年(1684年),康熙就大破葛尔丹,并在1689年剿灭了他,西北从此平定。而从1685年—1689年,康熙又用了四年时间攻占雅克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打消了沙俄的觊觎之心。



    第六,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内忧加剧,内心迷茫。



    康熙晚年,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分化严重。他的儿子们的争斗也日益激烈。在康熙最后一次祭拜朱元璋(1707年)之前四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者认为,在处理谢再兴一事上,朱元璋的做法的确欠妥。谢再兴作为朱元璋亲家、徐达的岳父,他为朱元璋立过不少功勋,但朱元璋却没有给这位老臣应有的尊重。他先杀谢再兴的两位心腹,并且悬挂他们的人头到谢再兴的厅上,再私自嫁谢再兴之女,最后剥夺谢再兴的兵权。从整个事件来看,朱元璋的做法太过。所以,谢再兴叛变一事,主要责任还在朱元璋。



    四、谢再兴的结局


    意思是,我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嫁我的女儿,我自己都不知道,现在又架空我的兵权,朱元璋把我当成什么了?



    于是,谢再兴瞅准时机,等朱元璋率兵救援洪都的时候,带着旧部投降了张士诚。


    谢再兴是在诸暨叛变的,他投奔张士诚的时候,两个女儿(朱文正之妻和徐达之妻)还在南京,所以没有跟着谢再兴一起叛变。朱元璋后来也没有为难谢再兴的两个女儿。此后,朱元璋带着20万大军在鄱阳湖打败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灭掉了陈友谅,成为长江中下游势力最强的霸主。也正是如此,东面的张士诚面对朱元璋,开始由攻转守。


    等鄱阳湖之战结束的第二年,朱元璋终于腾出手教训谢再兴,朱元璋当时下了必杀令,派李文忠和胡德济在义乌迎战谢再兴,务必除掉谢再兴。李文忠毕竟是朱元璋亲手调教出来的,再加上谢再兴虽然投降张士诚,但并不是张士诚的嫡系,所以张士诚对谢再兴的支援也不及时。因此,双方交手后,谢再兴大败,在这一战,谢再兴被朱元璋的大军所杀。


    意思是,只要你能保全我们的性命,我们便开门投降。李文忠急于立功,便承诺说:“我保证不杀你,你投降吧。”于是,整个余杭城唾手而得。

    《国初事迹》还记载:谢再兴死后,谢再兴的三弟谢三和五弟谢五死守余杭,李文忠出兵围之,谢三和谢五走投无路,向张士诚求援,张士诚却见死不救。谢三和谢五没有办法,只得在城上对李文忠说:



    “保得我性命便出降。”

    谢再兴回到南京后,朱元璋派刘梦庚到诸暨接管了谢再兴的兵马,等谢再兴回到诸暨,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谢再兴愤怒之下骂道:



    “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给配。又着我听人节制。”(出自《国初事迹》)

    朱元璋忍痛割爱 (第2/3页)


妻了。自古以来,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元璋不经过谢再兴同意,直接做主人家女儿的婚事,的确有些过分。所以谢再兴很不高兴,但碍于朱元璋是他的上司,他敢怒不敢言。

    因谢再兴属于叛将,明朝的国史对他的记载并不多,他的生平资料或许被有意删除。所以,《明史》中除了零星记载外,并没有给谢再兴立传。但笔者认为:谢再兴在朱元璋前期立下的功勋,不能被忽略不计。



    谢再兴一族虽然灭亡了,但他的两个女儿还活着。长女嫁给朱文正,后来朱文正生了异心,被朱元璋囚禁而死,谢再兴的大女儿也不知所终。朱文正有一子,也就是初代靖江王朱守谦,但他的生母不详,或许不是谢再兴之女所生。



    谢再兴的次女嫁给了徐达,生下了徐达的嫡长子徐辉祖和长女徐氏。因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谢氏也被追封为中山王夫人,她算是谢再兴一家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徐达之妻谢氏生下的长女徐氏,后来被朱元璋许配给了燕王朱棣,后来朱棣通过“靖难”登基,徐氏被册封为皇后。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便是徐氏所生。



    也就是说,谢再兴的次女,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外婆。抛开传统的父系传承,若从生物学上来说,明仁宗也是谢再兴的后代,他继承了谢再兴八分之一的遗传基因。同样,明仁宗之子明宣宗、明宣宗之子明英宗,明英宗之弟明代宗,明英宗之子明宪宗……都属于谢再兴的后代。

阅读家有美妻好种田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