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一章私塾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紧接着只要跨越一步,那就是一省大员,威风八面。



    丈夫在外为家族光耀门楣,张姚氏心生欢喜,但同时又不免头疼起来。

    首先,自然是她父亲姚家的私塾,那里环境舒适,距离又近。



    但桐城最好的私塾,莫过于方家私塾。



    方家家主方以智在秦学中名声极大,乃是江南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做到了江西巡抚的位置致仕。


    如今其人在家钻研学问,教授子弟。可谓是名震一方。



    不得以,张姚氏问起了家中的堂兄张克佑。

    “还望兄长解惑!”张姚氏也是读过书的,对此颇有几分不解。



    “你姚家文学倒是不错,但却是旧时的八股文,陈旧之气甚多,而廷玉自幼聪慧,岂能让其磨了灵气?”



    张克佑轻笑道:“方家鹿起公乃秦学泰斗,江南派学习徒孙众多,朝廷之上更是有不少官员在其中,江南两省三地,多少举子信其说?”



    “童子试考八股,乡试和会试可是考秦学呢!”



    这下,张姚氏被说服,遣子送往了方家私塾。



    张廷玉懵懂中感觉这个年过得好快,突然就要去读书了。



    五岁的他,早就在家中被母亲教导识字,背诗,已经识得数百字了。



    坐着四轮马车,打扮齐整的他,就来到了方家。



    刚至门口,就听到了朗朗读书声。



    与他一同抵达的儒童,也有近百人。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录取的,因为私塾的地方有限,太过于愚笨的都难进入。



    “识得多少字?”



    “三百多字!”



    “会背诗吗?”



    “会,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好了!”



    张廷玉大声朗读着,轻易地就获得了录用。



    而在他后面的小家伙,则没那么幸运了,只识得几个字,诗也没学。



    “抱歉,您的孩子还是去社学吧!”



    这番话,彻底让那对父子失望了。



    张廷玉懵懂的知道,身边这个与他一般大小的男孩,将不会与他一起读书。



    马车上,他忍不住问道:“娘,为什么我能进私塾,别的孩子不能?”



    “因为廷玉聪明啊!”张姚氏摸着儿子的小脑袋,笑着说道:“廷玉都会背二十首诗了呢!”



    “是的!”张廷玉挺起小胸膛,骄傲道:“唐诗三百首,我要全部背下来!”



    另一边,寒酸的父子则牵着手,离开了方家私塾。



    “爹,他问的我都不会!”



    小孩子哭丧着脸,鼻涕冒泡。



    “我都没背过诗,也没认过字,那十几个字还是家里的对联上的……”



    “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显然其心情并不太舒服。



    而对于安庆桐城的张家来说,去年却是个喜庆年份。


    转眼间,时间就来到了绍武三十二年。



    皇帝在玉泉山渡日,就连正旦大朝也是在玉泉山,使得京城反而空荡了许多。


    家主张英在去年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参政,迈入到了从三品的官阶,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官。


    她与丈夫张英虽然成婚早,但是子嗣艰难,长子在三十左右而出。


    幼儿开蒙,须不早不晚,五岁是正合适的年纪,但对于张姚氏来说,选择却是有些困难了。

    接下来,二子在三十五岁出,三子两年前才生下。



    如今轮到她操心的,莫过于次子张廷玉的读书事宜了。

    又过了几日,年节前,江苏传来消息,堵胤锡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皇帝亲赐谥号文成,赏赐五千块治桑,并封赏其子为宜兴子。

    第六十一章私塾 (第2/3页)


二等谥号,并且赏赐金银万块治丧,命其子袭爵。

    张克佑与张英同一祖父,其父张秉文官至山东布政使,在崇祯年间誓死守城,身死城亡,受到士林的推崇。



    后来张克佑在绍武元年考中进士,一路升官至河南巡抚,前两年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至今还在孝期。



    五十出头的张克佑精神矍铄,孝期中仍旧不忘看书,得知弟媳的困惑,他捋了捋胡须道:


    “若非吾在孝期,倒是可以给廷玉开蒙。”



    “不过,若是要治学,一府之中,非方家莫属了。”

阅读大明世祖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