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一章私塾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与元朝、明初不同,其规定五十家设一学,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本就无法实现,而绍武新政则易于实现。



    社学是官学,与私塾不同,社学对于生源并无要求,只要十四以下的都可以入学,而且每年只会收取两条腊肉充当束脩即可。

    私塾,就是私人开办的学校,用与家族子弟的读书,能透条缝出来给外人,就已经算不错了。



    其私塾又分为三种。



    一种是个别富贵人家的私塾,则是教馆;二是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


    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家塾、学馆、书屋。



    在几千年来,私塾与官学互相结合,才让文化不断根。

    出个进士,整个家族都会受益三代人。



    读书费银钱,故而村塾、族塾较多,希冀子孙出息,捐赠了许多土地、白银,也就在民间有了公产:学田。



    所以在农村,很多是举族之力供养读书人,当官后,其再反过来照顾姻亲族人。



    贪污不绝,就有这部分的原因。



    “绝对不行!”男人叹着气,看着社学中学龄不一,嬉笑打闹的学子们,一时间神色复杂。



    让自己的孩子入读这样的学校,将来还有出息吗?



    咬着牙,男人寻觅到桐城名人戴名世的家中,让儿子拜在这位同为寒门出身的儒学子弟身上。



    戴名世虽然还未中秀才,但因为家贫,不得不在二十岁就招授学子养家,名声颇大。



    “虽然贵了点,但比社学强!”



    ……



    迈入了绍武三十二年后,整个大明呈现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这场大雪从北方一直覆盖到长江两岸。席卷大半个大明国土,冻死不少南方百姓。



    小冰河之威,可见一斑。



    值此时,敬国公吴三桂也扛不住这般寒冷天气,一命呜呼了。



    在这个时空,吴三桂亲领大军及时反正,又亲带大军杀入朝鲜,突袭辽东,故而名声算是毁誉参半。



    朱谊汐倒是赐钱三千块治丧,赠乐浪郡王,命其子吴应熊继承爵位。



    四月,复国公陈永福病逝,享年七十二岁,追赠淮阳郡王,其子陈清淮继任复国公爵位。



    年已五十四岁的皇帝,颇有几分感慨,这般就又纳了两妃嫔,一展雄风。



    内阁之中,刘湘客、严起恒因为年岁大的缘故,直接致仕。



    工部尚书张同敞、礼部尚书赵郎星先后入阁。



    而作为首辅的阎应元,也已经年达六十六岁,要不了两年也得致仕了。



    “真的是岁月匆匆啊!”



    垂钓于湖面上,朱谊汐感慨着鬓边白发,一时间手中的鱼都没滋味了。



    太子历练多年,也该回京了。



    (本章完)



    

    按照绍武新制,凡一乡,必设一社学,县里供给钱粮给教师,年禄与三老相等,一年十石米,十块钱,免除徭役。



    不准他们擅自向学生征收课金、鸡米、酒食。


    这简直是太为难穷人家的孩子了!



    带儿子回到家,父亲也没歇着,而是带着束脩,来到了县里的社学。


    县城中,则以千户为限,每一千户设立一社学。


    也正是因为如此廉价,所以让社学的教育水平不高。


    这些宝贵的科举经验,为官经验,可是社学一辈子也学不到的。

    充当教师的,基本是童生出身,秀才都很少,只会四书五经,时文一类的,思想保守陈旧。



    而在私塾,可是秀才打底,举人、进士不乏其人,致仕后的地方大员也有不少。

    话虽然说着,但他却满心的无奈。



    谁家孩子五六岁,还没开蒙就识字数百,熟背唐诗宋词的?

    第六十一章私塾 (第3/3页)


事!”年轻的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衣衫,笑着说道:“咱们不去方家私塾也能读书!”

    故而,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到社学来,但却又不得不往。



    只有这里不挑人了!



    穷人,除非靠着真切的聪明才能脱颖而出,普通人只能溟然众人。


    在民间,往往三代人的努力才会出一个读书人。



    但只要出个秀才,家里就能翻身;出个举人,受益三代。

阅读大明世祖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