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
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李世民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虽然没征收商税,但这样的方法,也是变相从大商手里拿钱,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收取商税了。
按照现在这情况,是不是太子打下了百济之后,还会招更多的官员。
大唐的读书人,都跑去给太子当官了。
那么是不是太子随时都能组建,比大唐朝廷还要更多官员的朝廷出来。
这其中用意,可谓是居心难测啊。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然而,魏征却站了出来。
“陛下,依臣所见,仅仅一万余官员,还是远远不够的。”
“高丽,新罗,百济,整个辽东一带,可能至少需要三万官员才够。”
魏征虽然也算是世家出身,但跟五姓七望不同,早就已经没落,完全是凭借自身才学上位。
况且其本性刚正不阿,更多的方面,还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出发。
如果不是这样,李世民也忍受不了魏征这么多年的劝谏了。
“魏卿说说,为何要这般多官员?”
李世民皱眉问道。
魏征解释道:“陛下,这高丽,新罗,百济,跟咱们大唐完全不同。”
“这些地方上的百姓,大多数说的都不是汉语,而大量的豪绅贵族,都被太子所审判了,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行教化之道。”
“咱们大唐的百姓,不说都能识字,但对于律法,也是知晓一二,因此无须太多官员,便能管辖过来。”
“可辽东不同啊,这边一个官员能做的事情,那边则需两三人才能做完。”
“况且越多的读书人去了,也能让大唐之文化,更快的传播于辽东大地,使其百姓归附。”
“所以,臣建议,咱们大唐境内,应该多多兴办学堂,以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如今竹纸廉价,拓印方便,正是兴盛我大唐之良时。”
魏征这么一说,李世民眉头顿时就舒展开来。
对于太子的行为,也就理解了。
也少了几分忌惮。
在把人数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下诏书,容许长安七十多所衙门,每所可选“身能估贩、家足资财”的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
这就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
就是对大户定向征收一步赋税,以此养官。
早在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就对天下的富商进行了一次资产清查,按资产多少定为三等——后来改成九等,并规定“每岁一造册,三年一造籍”。
实际上官府所出的公廨钱,仅仅只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
只是现在,太子发布的教令,却直接招上万官员,这里头的含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太子要在高丽,直接任命超过大唐全国上下,乃至于一倍的官员,难道只是为了更好的治理高丽,新罗吗。
李世民闻言,面色微微阴沉下来。
房玄龄的一句话,就让李世民想到了很多可能。
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是一次很大的部门精简。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六百四十三人,全国仅七千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王朝了。
唐朝的官员按官职高低都可以领到一块“职份田”,此外还有永业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业田二顷。此外,则可以领到一份年薪。即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公廨钱制度’。
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 (第3/3页)
有唐一代,还停止了商税的课征。
这是要给太子添堵啊。
难怪。
如今五姓七望,都已经依附于魏王,房玄龄出身清河房氏,夫人又是五姓七望的嫡女,这个时候,哪怕是想撇清关系,也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时候,许多选择都是身不由己。
只是在这个事情上,长孙无忌也不知道怎么去说。
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